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如何守正創新、再譜華章?
思想之光照亮前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正本清源,為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指明前進方向。
方向明,思路清。河北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心系國之大者,服務省之要事,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宣傳思想文化領域氣象日新,為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強化理論武裝,凝聚黨心民心,激勵燕趙兒女感恩奮進
深情似海,厚望如山。
5月10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視察。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第十次到河北視察。深情囑托、巨大鼓舞,帶給全省人民團結奮斗的無窮力量。
省委第一時間召開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及時召開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進行專題學習。
省委召開十屆四次全會,細化了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北重要講話精神的“施工圖”。
在省委的有力推動和引導下,燕趙大地掀起新的學習熱潮。
欲事立,須是心立。
全省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把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中之重,引導全省上下深學細悟篤行,凝聚黨心民心,筑牢共同思想基礎。
全方位強化理論武裝,理論學習氛圍愈發濃厚——
《習近平著作選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黨的二十大文件及學習輔導讀物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理論學習的案頭卷、必讀書。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分專題開展學習交流,黨員領導干部講好黨課,辦好主題教育讀書班,開展多形式、分層次、全覆蓋的學習培訓,不斷將理論學習引向深入。
全覆蓋開展宣傳宣講,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
省級領導帶頭宣講,省委“走基層”宣講團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城鄉社區、進校園、進各類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進網站,用接地氣的形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到習近平總書記和正定人民‘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干’的奮斗歷程,深切感受到總書記在青年時期就具有的堅定信念、為民情懷、改革思維、開放意識、務實作風和責任擔當。”2022年9月6日,邯鄲市臨漳縣狄邱鄉西申村文化廣場,一場別開生面的“板凳課堂”開講。30余名黨員群眾圍坐在一起,來自縣委黨校的教師劉敬敏為大家講解圖書《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習近平正定足跡》。談體會、說感悟,大家踴躍發言,現場氣氛熱烈。
一場場接地氣、聚人氣的理論宣講,讓黨的聲音直達人民心間、回響燕趙大地。
創新形式載體,理論宣傳廣度不斷拓展——
石家莊理論“微宣講”、邢臺“學習快遞小哥”宣講隊、蔚縣“蔚蘿新聲”宣講團、孟村“指尖微課堂”……我省各地結合實際,培樹傳播廣泛的理論宣傳品牌。
以理論大學習、思想大武裝推進事業大發展,全省黨員干部群眾匯聚起感恩奮進、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
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不斷提升
殷殷期許寄深情,諄諄教導催奮進。
河北省新聞戰線全面、及時、準確做好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八大以來第十次視察河北報道,形成大規模、連續性、多形式的報道聲勢。河北日報以40多個整版、河北廣播電視臺以數十個系列專題推出系列回訪報道和反響報道,長城新媒體推出“我們和總書記面對面”豎屏融媒系列短視頻,展現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以及河北人民對總書記深深的愛戴之情。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舉辦、黨的二十大召開……聚焦重要節點、重大活動,全省各級媒體記者訪企業、進車間、到一線,深入宣傳全省上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和國家大事取得的新成效,充分報道河北推動高質量發展向上突圍的一系列舉措,讓主旋律成為聚人心的正能量。
重大主題報道濃墨重彩、有聲有色——
“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營造走在全國最前列的營商環境”……一個個精心策劃的專欄專題、一組組精準聚焦的重頭報道,鞏固壯大主流輿論,講好河北故事,傳播河北好聲音。
40多篇河北日報“冀言”評論文章,平均每篇閱讀量超百萬,通過鮮明的觀點、鮮活的文風,將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更加及時有效傳達到基層,推動末端落實。
太行深處的臨城縣梁家莊,在今年7月底8月初的強降雨中成為全省最大的降雨點。
通往村莊的路斷了,河北日報等媒體記者冒險繞道,第一時間進入村莊,發回多篇報道,讓這個遭遇暴雨卻沒有人員傷亡的小山村受到人們關注,生動詮釋了基層黨組織在危急時刻的主心骨作用。
今年汛期,面對史所罕見的特大暴雨災害,我省各級新聞媒體用大量發自抗洪搶險救災一線的報道,強信心、筑同心、暖民心,堅決打贏抗洪搶險和災后恢復重建攻堅戰。
特色欄目讓百姓愛聽愛看、愛刷愛贊——
聚焦百姓愿望、立足百姓視角,各級新聞媒體著力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特色欄目。
長城新媒體集團聯合河北廣播電視臺,聯動全省縣級融媒體中心共同打造的豎屏短視頻日播欄目《百姓看聯播》,尋找小切口,挖掘小故事,一年來推出360多期節目,播發1700多條短視頻,收獲點贊、轉發、評論數超475萬,累計瀏覽量超10億;
河北廣播電視臺推出《美麗河北》慢直播,在全省布設380余路攝像頭,實時直播當地、當時、當季的風光美景,成為展示河北形象的獨特窗口。
讓網絡空間成為凝聚共識的新空間——
河北省持續提升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凈化網絡生態,強化與受眾的連接,切實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網絡空間的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河北形象立體呈現、廣泛傳播——
一只“火出圈”的小鳥,展現河北生態之美。中共河北省委“中國這十年·河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省委書記倪岳峰展示的一張白洋淀青頭潛鴨的圖片,引起中外媒體廣泛關注。
一群河北孩子的純真笑容,打動全球觀眾。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上,來自阜平縣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的44名小學生,用希臘語唱響奧林匹克會歌,讓世界聽到了中國小康的聲音。
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河北省以貫徹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為牽引,層層壓緊壓實各級黨委(黨組)主體責任,嚴格落實誰主管誰負責、誰主辦誰負責和屬地管理原則,嚴格陣地管理,主流意識形態不斷鞏固壯大。
堅定文化自信,推進傳承創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持續繁榮發展
磁州窯火,千年不息。峰峰礦區重點實施磁州窯文化產業戰略,建立了陶瓷產業園區等一批產業園,引導企業集中進園、二次創業,擦亮磁州窯文化品牌。
“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近年來,河北省堅持全面系統保護好文物和文化遺產,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綻放時代光彩,出臺《河北省長城保護條例》,率先在全國對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工作立法,組織實施山海關、金山嶺等30余項長城保護修繕工程。
“開船嘍!”去年6月24日,京杭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實現互聯互通。
2022年6月1日起,《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條例》正式施行。河北省積極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大運河沿岸生態環境、文旅融合等持續取得新進展。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
河北省話劇《塞罕長歌》、舞蹈《人民英雄紀念碑》分別榮獲“文華大獎”和群星獎;中宣部公布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名單,電影《我和我的父輩》、圖書“足跡”系列榮獲“特別獎”,話劇《青松嶺的好日子》、歌曲《春風十萬里》榮獲“優秀作品獎”……
放眼燕趙大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新時代文化事業生機盎然。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全省迎來旅游消費高峰,接待游客人數、旅游收入分別達到2019年的148.8%和144.2%,其中京津游客811.89萬人次,“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為新時尚。
“精彩!過癮!”10月20日晚,“點亮北方戲窩子”2023年東西南北中五路絲弦優秀劇目展演在石家莊拉開帷幕,32個絲弦院團輪番獻藝,“北方戲窩子”煥發新風采。
日前,第十九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在石家莊開場,自創辦以來,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節目、30000多名中外嘉賓和雜技藝術家相聚河北,這場“雜技的盛會”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注入新力量。
文化碩果,百姓共享。600多家“小而美”“專而精”的文化名家工作室,設立在臨街路旁、城市社區,囊括了書法、美術、攝影、戲曲、收藏等10余個藝術門類的文化名家,讓群眾近距離與名家交流、跟名家學藝。
文明新風,更加強勁。“我是文明市民、要為城市爭光,我是燕趙兒女、要為河北爭氣”活動扎實開展,廣大干部群眾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者、文明風尚維護者、美好生活創造者。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
站在新起點,全省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將緊緊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昂揚的奮斗姿態,守正創新、勇開新局,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展現新氣象、實現新作為。(供稿:河北省文明辦 河北日報 記者薛惠娟 高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