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靈山腳下、信江河畔的上饒縣,你會陶醉于這里的奇山秀水,會感受到縣域經濟的強勁脈動,會驚嘆于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躋身全省第一方陣的發展傳奇。但最震撼人心的,是一群崇德向善的普通人如點點繁星,裝點出璀璨奪目的道德星空…… 感受道德的力量:每一個名字都代表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張揚道德的大旗,聳起一座時代的豐碑 父輩欠下的陳年舊債,許多債主甚至已離世,這樣的債你會不會還? 有人可能會說沒必要,有人可能會嫌太麻煩。但在鄭宜棟老人看來,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金錢債事小,良心債事大,不講誠信難為人。 1942年,經營榨油坊的父兄慘遭劫掠、槍殺,留下了一筆欠鄉鄰們茶籽、菜籽的債給鄭宜棟。從那一天起,他就決心不管有多難,也要替父還清欠債。從尋找遺失的賬簿,到尋找多年失去聯系的債主;從一分一厘地積攢錢財,到一家一戶地上門還債,67年間,鄭宜棟把“誠信”二字演繹成一段動人的傳奇。 在千鈞一發、命懸一線的危急關頭,你能不能挺身而出? 生死考驗面前,不是所有人有這樣的勇氣和擔當。但在被溫州市民譽為“最美保安”的上饒縣湖村鄉村民周震寰那里,沒有絲毫的猶豫:“先救人再說。” 當時周震寰正在溫州務工,凌晨發現居住的樓房起火。他本可以安全撤離,在聽到樓上傳來呼救聲后,他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援手,幫助兩名房客脫險,自己卻錯過了逃生的最佳時機,全身50%重度燒傷。然而,周震寰至今不后悔當初的選擇:“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還是會沖進火海救人。” 堅持信念的法警李向東,為了黨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他不知道冒了多少次險,勇斗持刀歹徒、制止惡性暴力抗法事件、撲滅燃燒的煤氣罐,人們盛贊他為“平安衛士”,他卻覺得自己不過盡了應盡的責任。 沒名、沒利,也看不到多大的前途,有的只是辛勞和奉獻,這樣的工作你會不會堅持干下去? “50后”的老民辦教師張如興干下來了,一干就是37年,堅守在不通公路的偏遠山村學校,就像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80后”的敬老院院長舒雨清干下來了,不怕臟累,任勞任怨,把每一名院里的孤寡老人都當成親人一樣照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美德在這里得到賡續和弘揚……面對人們豎起的大拇指,他們卻不以為然:“只要有責任心和愛心,誰都能干下來。” 單個的凡人善舉是個體的自發行為;多數的凡人善舉則是一種現象,是扎根深厚社會土壤的群體自覺行動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種子發芽需要沃土,道德成長離不開“社會營養”。上饒縣好人輩出不是偶然現象,正是源于多年來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拓展深化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不斷培育崇德向善的道德土壤。 除了每年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從2013年起,上饒縣開始評選“十大靈山驕子”,將那些社會責任感強的創業先鋒、熱心公益的致富能手、業績突出的崗位標兵以及品德高尚的道德模范挖掘出來、宣傳出去,展現“最美上饒人”的風采,也讓干部群眾學有榜樣、追有標兵;以“全國十大法治人物”鄭宜棟的感人事跡為原型,精心打造的現代贛劇《那桿秤》,從江西演到北京,讓“道德花開香氣四溢”;廣泛開展“道德講堂”活動,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為基本形式,傳播凡人善舉;組織先進人物和事跡巡回宣講,播撒道德陽光;積極開展“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恭心獻給自然、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為主題的“六心”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全國國學教育研究先進示范區的引領作用,讓十多萬中小學生在學習先進典型、讀經典作品、參加社會實踐等活動中陶冶情操,培養良好品德…… “對先進模范尤其是道德典型進行全方位的宣傳、表彰,就是要讓好人成為干部群眾熱議、追捧、學習的對象,激發見賢思齊、明德惟馨的正能量。”上饒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柯桂榮如是說。 德不孤,必有鄰;德者先,從者眾。扎根豐厚的道德土壤,上饒縣的凡人善舉從開始的一個個“盆景”,發展成為一片片引人入勝的“風景”,道德模范的“標桿現象”被不斷傳遞放大。 “有名英雄”的背后涌現出無數的“無名英雄”,越來越多的人跟隨崇德向善的腳步,堅定前行。 共筑道德的高地:道不坐論,德不空談;構建長效機制讓道德力量根植于百姓心中,轉化為發展內驅力 2012年,帶著因救人而留下的滿身疤痕,周震寰從務工地回到了老家湖村鄉。身為“頂梁柱”的他再也干不了體力活,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頓。正在發愁的時候,縣、鄉的領導來了,送上了慰問金,還帶來了他能吃上低保的好消息。當了解到他想養殖肉牛但缺啟動資金時,鄉黨委書記趙國水立即為他忙前跑后,向縣就業局申請到10萬元小額免息貸款,圓了他的創業夢。 談及此事,周震寰感慨萬千:“我救了一次人,卻得到了這么多,當初的選擇非常值得。” 對此,柯桂榮解讀為:“從政府層面關心、關注道德模范,構建長效機制保障他們的切身利益,讓有‘德’者有‘得’,在全社會倡導好人好報、爭做模范的價值取向。” 與此同時,上饒縣努力把公民道德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各領域,把道德的力量轉化為促進各項事業加快發展的內驅力。在周震寰、張如興的老家湖村鄉,黨員干部在平民英雄精神的感召下,開展了比為民、創一流服務,比務實、創一流業績,比清廉、創一流形象的“三比三創”活動,干部作風實現了根本轉變。 多年道德建設之功,不僅促進了上饒縣上下形成見賢思齊、人人向善的社會風氣,也進一步激發全縣干群投身“二次創業”的壯志與豪情。2013年,該縣經濟社會發展躋身全省第一方陣,實現生產總值147.2億元,增長12.8%;實現財政總收入17.6億元,增長2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4.1億元,增長26.1%。(陳 軍 記者 余 霞 熊江萍)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好人好報”主題雕塑亮相文博會
已是最后一篇
-
“好人好報”主題雕塑亮相文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