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皮膚黝黑的農業科學家》引發強烈反響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為了這粒種子,四代人代以相繼,半個世紀持續堅守。浙江省嘉興農科院水稻育種團隊為了國家的糧食安全,為了水稻增產,年復一年候鳥般遷徙到海南南繁。他們創造了一個地區農科院在中國水稻育種史上的奇跡:在海南不僅培育了屢創紀錄的水稻良種,培育出水稻良種170多個,推廣糧田6億畝,增產糧食90多億公斤,還孕育了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無私奉獻、勇于創新的“南繁精神”。 《光明日報》6月8日頭版頭條刊發的《一群皮膚黝黑的農業科學家——記浙江嘉興農科院南繁育種團隊的五十年、四代人》報道,在社會各界引發了強烈反響,一時間“南繁人”“南繁精神”成為對“心懷蒼生、勇擔重任”的最好詮釋。 6月9日,《嘉興日報》全文轉載了該篇報道,更擴大了該報道在當地的影響,在全市引起強烈反響。 嘉興市委領導表示:報道“記述翔實,真情感人,正能量洋溢,價值觀純粹”,并要求在下一步多種方式的宣傳中“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活動相結合、相融入”。 嘉興市政府黨組邀請姚海根同志作“南繁精神”專題報告,集中學習“南繁精神”。 嘉興經濟開發區特邀黃海祥作“南繁精神”的專題報告。一位黨員聽完報告后這樣說道:“‘南繁精神’是以姚海根研究員為代表的嘉興市農科院農業科技人員在數十年如一日的南繁育種工作過程中孕育和鍛造出來的一種精神,講的就是我們身邊的人、身邊的事,這樣的學習不空洞,也更有說服力。” 嘉興市科技局專門對全市科技管理系統學習“南繁精神”和南繁育種團隊作了部署,要求全市科技系統特別是科技管理部門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學習和弘揚“南繁精神”,以育種團隊為榜樣,進一步推進市科技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推進科技體系改革,進一步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 嘉興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及時組織黨員進行了學習討論,結合前期邀請市農科院作的“南繁精神”先進事跡報告,認為“南繁精神”是當代嘉興人繼承和弘揚“紅船精神”最鮮明、最生動的寫照,體現了嘉興人的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一種意志,一份財富。 嘉興市總工會全體黨員干部在學習討論后,一致認為這篇報道全面展示了南繁人的精神品德和人格魅力,是全體工會干部學習和追趕的榜樣。 嘉興南繁科技人員紛紛表示:感謝光明日報對南繁育種工作的肯定和褒揚,感謝社會各界對嘉興市農業科技和農科團隊的關注和大力支持。報道不僅是對嘉興南繁團隊近50年工作的大力褒獎,更是對大家的極大鼓勵。同時,大家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表示將化壓力為動力,繼續發揚“南繁精神”,加倍努力,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通訊員 嚴蓓蓓)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走近“奪刀少年”柳艷兵:獲“中華見義勇為楷模”稱號
已是最后一篇
-
走近“奪刀少年”柳艷兵:獲“中華見義勇為楷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