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賴寧精神遭遇了不少尷尬。有評論認為,不應鼓勵未成年人參與救火這樣的危險行動。于是,有學校從墻上摘下了賴寧的畫像。有人甚至質疑,賴寧的事跡有夸大的成分。對此,與賴寧熟識的老師、同學認為,賴寧精神不僅僅是見義勇為上山救火,還有他那種在同齡人中少有的品格,比如關注社會、關愛自然的社會責任感,熱愛科學、勇于實踐的可貴精神。(《中國青年報》6月9日) 作為一個在年幼時曾經被賴寧深深打動,并且立志要以賴寧為榜樣的普通人,我非常能夠理解賴寧生前的老師李昀志,在面對許多學校把賴寧畫像請出教室的現實時,那種“深深感覺到一種滄桑和無奈”的心境。但是,理解歸理解,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從情緒化的感傷中抽身,回歸理性反思,認真分析一下賴寧精神淡出的內在邏輯。 事實上,賴寧精神之所以遭遇從“請上神壇”到“請出教室”的尷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賴寧精神的解讀出現了一定的偏差,以至于賴寧精神被標簽化和臉譜化了,甚至被簡單地等同于少年見義勇為。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同賴寧生前的老師和同學的觀點,賴寧精神更重要的是他的優秀品格,而見義勇為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記得當年我讀賴寧事跡畫冊、賴寧日記時,最打動我的不是他犧牲時的“壯舉”,而是他在日常生活中對探險、地質知識的癡迷和執著。 這恰恰是最值得反思之處,為什么一個鮮活的、就像生活在你我中間的少年,具有的那么多優秀品質,被很多人“選擇性失明”地僅解讀為少年見義勇為?是不是因為,在塑造賴寧形象、宣揚賴寧精神的過程中,過多地渲染了他在救火過程中的“英雄壯舉”,而沒有把更多的筆墨用在將賴寧還原為一個志向遠大、天真活潑、真誠善良的男孩子,就像生活在你我中間一樣的不少人? 也就是說,賴寧精神應當是一種于平凡生活中體現出的不平凡,是那種即便沒有最后的犧牲也稱得上不平凡的精神。犧牲可以將這種不平凡映襯得更加不平凡,但并不應該成為否定這種精神的原因,或者說宣傳這種精神的邏輯起點。也就是說,不是因為他的最后犧牲成就了他的不平凡,而是他在日常生活的不平凡,成就了他犧牲那一刻的更加崇高。無論是宣傳者還是解讀者,都不應該過分渲染其那一刻的“超然舉動”,而應宣傳他日常生活中平凡而又偉大的堅持。 近期引起熱議的杭州“最美司機”吳斌,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如果人們把所有的目光和宣傳著力點都聚焦在他在犧牲前那一刻的壯舉,那么吳斌就是一個比許多人高尚很多的“大英雄”,但是這樣的英雄由于超出一般人力所能及的范圍,只能無奈地走上“神壇”,享受著人們敬而遠之的崇敬與膜拜,卻缺少讓公眾效仿的示范效應。幸運的是,很多人從中挖掘出來他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關鍵時刻壯舉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把吳斌還原成為一個就生活在你我中間的“平民英雄”,正如有媒體評論的那樣,“平凡職業堅守,成就不凡精神”。 成為英雄,并不一定意味著犧牲、悲壯,甚至是清心寡欲到不食人間煙火。這樣的英雄,固然值得贊嘆和敬仰,但由于過于遠離大家的生活而變得可望而不可及。事實上,很多的英雄都是從平凡的堅持中不斷成長起來的,對于英雄的塑造和英雄精神的宣傳,不應該過分地挖掘“英雄一刻”那甚至有悖人之常情的偉大與崇高,而應該將他們從神壇上請下來,請回到你我中間。只有當越來越多人的覺得從點滴做起,做最好的自己,那么誰都會了不起,都能會成為英雄,英雄的精神就會長存。(賀方) |
- 上一篇:
-
“好心路人”是這個社會“最美街景”
已是第一篇
-
“好心路人”是這個社會“最美街景”
- 下一篇:
-
“一名共產黨員”就是最好的名片
已是最后一篇
-
“一名共產黨員”就是最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