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衛,男,1958年2月生,中共黨員,2002—2022年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主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肉瘤與罕見腫瘤診療中心主任。骨腫瘤是整個腫瘤家族里少見的一類,但其發病隱匿,病情兇險。20年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原主任郭衛帶領團隊知難而進,突破“雷區”,在骨腫瘤領域深耕不輟,解決世界性難題,為飽受病痛折磨面臨截肢風險的患者帶來希望與光明。他主持的多個科研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榮獲“首都十大健康衛士”等稱號。
突破“雷區” 直面“保命”“保肢”難題
在密布血管臟器的盆腔內把巨大腫瘤完整切除干凈,已經十分困難,而比這更大的難題,是無法遏制的出血問題,這是骨科領域公認的最難的手術之一。
脊椎、骶骨、骨盆這些部位血管神經豐富且累及多個臟器,相當于一個個“雷區”。每做一個手術都得大量出血,出血多勢必會給手術造成困難,且增加并發癥的風險,圍手術期死亡率相當高。巨大的腫瘤往往侵及骨骼和周圍的肌肉等軟組織,要將腫瘤在安全的邊界外完整切除,再進行重建,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時保留肢體功能。
在國際上前后路骶骨腫瘤切除手術需要多個團隊參與,常常要歷時48小時完成,郭衛團隊僅需要5到6個小時。同時,郭衛利用球囊止血技術,將出血量大大降低。成百上千次手術后,郭衛團隊開創性地解決了骨盆腫瘤整塊切除及骨盆環重建、兒童保肢、骶骨腫瘤整塊切除等世界性難題。
在手術“術式”不斷優化實現“保命”的同時,郭衛團隊一直在探索如何“保腿”“保功能”。多年來,在國內設計和創新了多種惡性骨腫瘤保肢手術方法,提出“高滲鹽水滅活腫瘤骨回植”的功能重建技術、惡性腫瘤累及骨盆不同區域的規范化切除和功能重建策略。目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完成的惡性骨腫瘤切除和功能重建手術已達1萬例以上,90%以上的肢體腫瘤患者保留了肢體。
讓惡性骨腫瘤患者 有尊嚴地站立行走
為了讓惡性骨腫瘤患者能夠和正常人一樣站立行走,術后的骨骼重建及假體應用凸顯其重要作用。
由于腫瘤切除范圍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若術中發現切除范圍有變化,提前定制的假體重建會變得十分困難。2003年起,郭衛帶領團隊探索使用組配式的人工半骨盆假體,可根據術中缺損范圍進行臨時裝配,完成重建髖臼周圍腫瘤切除后的骨缺損。2008年,設計研發的經腰骶椎固定半骨盆假體,用于骨盆I+II+IV區的切除后功能重建,被認為是當時國際上該部位切除最好的功能重建方式之一。
近些年,隨著3D打印技術的發展和在醫療領域的不斷拓展,2015年開始,一向對新技術相當敏銳的郭衛察覺到,3D打印技術在骨科應用上的潛力。
2015年,郭衛教授團隊研發了骶骨修復體、髂骨修復體和髖臼缺損重建假體等全系列3D打印骨盆環人工假體(GPS通用骨盆環重建系統)。能跟鄰近的自體骨組織較好地融合,既提升了假體的整合性,又有利于組織的盡早修復。
一名患者患有骶骨脊索瘤,在當地實施兩次骶骨腫瘤切除術,因腫瘤復發導致的疼痛和大小便功能障礙,讓他痛苦不已。為了最大程度重建患者的骶骨缺損、恢復腰骶部連續性,保證術后的生活質量,郭衛教授應用3D打印技術。整臺手術歷時4小時成功完成,骶骨腫瘤徹底切除后,經過精心設計、反復修改的“骶骨人工假體”完美安放,與腰椎、骨盆緊密貼合、實現骨整合。迄今為止,這一假體的臨床使用100余例,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并發癥大大降低。
為患者打造靈活耐用的關節假體
2021年2月,郭衛團隊開展“GPS通用骨盆環重建系統”技術轉化項目,實現了我國自主研發骨盆腫瘤人工假體的目標,打破了進口產品壟斷,降低了群眾醫療支出。同時,“GPS通用骨盆環重建系統”的成功市場化,也為大學、科研機構的成果向企業及社會轉化提供了重要范本。
2022年4月,郭衛團隊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為“仿生腫瘤型膝關節假體”和“雙動型腫瘤膝關節假體”兩項腫瘤關節產品。相對以往讓骨腫瘤患者站起來的創新技術,這兩項成果有望讓患者在骨腫瘤治療后,擁有靈活的膝關節,降低了并發癥,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
郭衛提出仿生腫瘤型人工膝關節假體的設計思想,即基于仿生學原理,在實現膝關節重建的同時,采取一系列技術創新維持膝關節穩定性及各維度的活動度。團隊研發的關節假體已于多位患者手術中成功應用,特別是在兒童患者中,仿生型人工膝關節假體在不增加假體并發癥發生率的情況下取得了更佳的關節活動度和優良的功能狀態。
為骨腫瘤患者治療,手術技術是一個難題,但更多的是情感的難題?;颊叩南M潜C⒈V?,對于醫生來說,保命難,保肢更難。郭衛團隊通過不懈的努力,借助科技發展的東風,“讓患者有尊嚴地站立行走,重新回歸正常生活”的夢想正在實現。(責任編輯:高晟寒 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