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淵,男,漢族,1983年2月生,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多年來,他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勇于擔當、無私奉獻,在介入呼吸病學及肺癌診治方面作出積極貢獻。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程淵先后趕赴武漢和拉薩參與醫療救治,在奧密克戎毒株流行期率領團隊堅守在危重癥救治一線,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務人員的責任和擔當。他所在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國家援鄂醫療隊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抗疫一線醫務人員英雄群體。
精研醫術 讓患者“肺”常放心
“見到程主任,我們就放心了”。從醫以來,程淵一直以嚴謹細致的作風打磨醫術,也要求自己以負責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患者、善待患者。肺結節是常見的肺部影像學特征,也是令國人談之色變的肺癌早期信號。許多患者一旦發現了肺結節,就仿佛背上了“不定時炸彈”,不查CT擔心結節進展,頻繁復查CT又擔心輻射危害。程淵和團隊基于工作基礎和診療經驗,對肺結節形成了整套的規范篩查工具、風險判別標準和監測診療策略,對患者給出精準的判斷和建議,使得90%以上的低風險患者避免了頻繁的放射性檢查和診斷性有創手術,大大減少了醫療負擔和健康負擔;對于高度懷疑肺癌的患者,他在診療中綜合運用化療、外科、免疫、靶向等手段,延長了中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時間,提高了生活質量。
抗腫瘤治療不良反應是臨床上的難點,程淵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牽頭建立了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多學科團隊,轉診、會診了大量此類患者,為規范、普及、提高相關診治工作做出了貢獻。此外,他在肺癌共病診療中突破進取,在抑制腫瘤進展時兼顧心血管、血液、消化等共病的診治,多維度護佑患者健康。程淵在介入呼吸病學的診療中精研深耕,促進了常見呼吸內鏡技術的規范化,拓展了氣管鏡等技術應用,探索出導航技術及“經皮”“經腔”等多入徑介入技術的新應用。他利用這些技術,幫助了許多早期肺癌患者以及大氣道狹窄患者。無論是良性的肺結節,還是惡性的腫瘤,再或者是復雜難纏的腫瘤合并多種基礎病,程淵都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精準治療,幫助患者獲得了長期生存。程淵和團隊為這些患者建立了一套人性化的隨訪體系,讓他們治療沒有后顧之憂。
“肺”常放心的好醫生為“肺”健康提供了專業幫助,醫患攜手、創新探索、挑戰極限,用專業技術和執著態度書寫著肺癌診療的新希望。
一線奮戰 盡顯“肺”常擔當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時,程淵主動請纓,要求加入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趕赴武漢,在最危急的時刻承擔了危重癥患者醫療救治工作。與疫情短兵相接,程淵和同事們迎難而上,科學研判,提出了炎癥風暴在新冠感染由輕向重發展的過程中有重要意義,建議早期干預,明顯提高重癥患者救治成功率。2022年8月,程淵即將完成中組部援藏任務時,拉薩暴發了新一輪新冠疫情。他毅然留藏抗疫,作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工作組專家駐于西藏自治區第三醫院,帶領2位當地醫生扛起了整個病區的工作,盡顯醫者擔當。他迅速制定流程,培訓人員,帶領本地和各地支援人員用1個月完成了抗疫任務。2022年12月,奧密克戎毒株流行,短時間內危重癥患者大量增加。程淵臨危受命,臨時擔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病房主任。他克服身體不適,帶領團隊承擔了危重癥患者救治工作,日以繼夜,不辭辛勞,圓滿完成了救治任務。
從患者口中的好大夫,到抗疫一線的奮戰者,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醫者,程淵用自己的行動與奉獻詮釋著“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也將用自己的醫者生涯繼續守護這份崇高的事業,白衣為甲,守護健康。(責任編輯:高晟寒 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