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秋,男,漢族,1969年8月生,中共黨員,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2008年汶川地震,他趕赴震區開展心理援助;2020年馳援武漢,負責武漢第四人民醫院和肺科醫院的患者和醫務人員心理干預援助;他還先后參與溫州動車追尾等突發事件心理干預工作。在精神科疾病危重癥的救治中他直面挑戰、勇攀高峰,努力化“不可能”為“可能”。曾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哪里有需要就奔赴哪里
2008年5月13日凌晨,王鶴秋接到緊急通知,四川汶川抗震救災需要心理健康醫療援助。他沒有片刻猶豫,連夜整理行囊,清晨即刻出發。
來到滿目瘡痍的災區,因為道路不通、信息不暢,他每天徒步往返10多公里山路,踏訪一個又一個村莊,為那些失去親人的群眾,耐心開展心理咨詢和疏導,努力讓災民們從悲痛的情緒中走出來。16天時間,王鶴秋提供心理干預80余人次。其間,他遇到一名醉醺醺的中年男子從外地返鄉找尋家人,趕了30多公里山路,沿途就靠啤酒麻醉自己,邊走邊哭,人已處于崩潰的邊緣。王鶴秋帶著他回到集中安置地,一邊安慰和鼓勵,一邊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其親人的消息,直到陸續聯系上健在的親人。
2020年2月8日深夜,王鶴秋又一次臨危受命,趕赴湖北武漢提供心理干預治療。在武漢期間,他果斷決定盡早評估,篩查重點人群,實施分層干預,盡可能減緩負面情緒的蔓延。2月9日晚,他召集武漢第四人民醫院ICU的5名護士,開展了團體心理輔導和治療,引導每個人分享經歷、互相評價和集體鼓勵,再對每個人進行個性化的心理干預。38天里,王鶴秋不分晝夜的分批次對重點醫患開展心理咨詢或藥物干預,累計服務190多人次。
勇于挑戰“不可能”為“可能”
從事精神衛生和心理咨詢工作30年,王鶴秋一直對自己的專業領域保持著熱愛與追求。他有著豐富的臨床治療和心理干預經驗,經常為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病人診治和咨詢。特別是對精神科危重癥患者,他直面挑戰,迎難而上,努力化“不可能”為“可能”。
2018年夏,他接診了一名來自江西的28歲患者。該患者在當地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輾轉多家醫院、歷經數年治療,病情依然反復發作,時時處在陰霾中,更談不上工作。王鶴秋在充分評估后,對其作了2個月的系統綜合治療,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小伙返鄉后不久,就創業開了一家五金店,之后還成了家,生活走向了光明。
作為一名精神科醫生,王鶴秋總是說,一千個心理疾病患者,就有一千個心酸的故事,每一名患者都值得去精心呵護。
“認真細致、責任心強”,是同事們為他貼上的標簽。每天至少提前半個小時到醫院,每個組收治的病人他都會去關心了解,遇到出差總要提前到病房看看……這些都是王鶴秋所特有的“習慣”,幾十年如一日。他說負責任、盡到心,是一名醫生基本的職業操守。(責任編輯:高晟寒 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