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鮮,女,1960年6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肝膽脾胃病科主任醫師。在臨床一線深耕近40載,她先后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河南省名中醫等榮譽。
博采百家長 躬耕勤臨床
李鮮長期從事臨床一線工作已近40年,熟諳經典,勤于臨床,博采百家。她先后跟隨張磊、熊繼柏、劉尚義、唐祖宣等國醫大師學習,博采眾方,擅長運用中醫整體思維辨證施治,多臟燮治。
從醫多年來,李鮮最自豪的事情就是病人慢慢地變成了自己的朋友。只要來找她看過病的病人,往往都會成為她的“鐵桿粉絲”,這不僅僅是因為她醫術高超,更是因為每次面對病人時,她總是用自己最大的關懷去幫助病人。她常說:“病人,不僅僅是要治他的病,更要醫他的心。作為大夫,一定要給病人解疑答惑,不要怕麻煩。”每次有病人來的時候,在李鮮給病人進行詳細解釋后,她的學生也會詳細進行囑咐,直到病人完全明白滿意為止。
經典誦讀強 讀辯悟踐亮
一天,42歲的王女士因與家人生氣,自覺有一股氣橫沖直撞,從小腹上沖至胃脘、咽喉,發作時感五臟六腑翻江倒海一般,難受異常,用力憋氣亦不能緩解,于是王女士向李鮮求醫。在認真查看病人,仔細聽取病人起病原因、發作癥狀后,李鮮確診王女士為奔豚氣病。奔豚氣病最早記載于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亦稱奔豚、賁豚、賁豚氣。幾服藥喝下去,王女士的癥狀全消。
王女士只是李鮮運用傳統中醫典籍治病救人的一個例子。李鮮非常善于從經典中汲取智慧,時刻以《傷寒論·序》和《大醫精誠》篇為旨。為了把寶貴經驗傳遞給弟子,不管再忙,李鮮都不會忘記每星期一晚上主持一堂中醫經典誦讀課。從2014年開始,這堂課她已經堅持了9個年頭。每周一晚,李鮮帶的研究生、跟師弟子、住培醫師,以及醫院其他科室的醫生,大家都會準備好誦讀文案,逐一進行發言講評。省中醫院四樓門診大廳,臨時擺好的幾排長凳總會坐得滿滿當當,甚至還有從鄭州、開封等地中醫院慕名而來的中醫醫師。
李鮮說:“傳承發展中醫藥,離不開經典理論,學習經典就像在找尋中醫藥的源頭。幾十本必背經典、上百味中草藥、數萬條經方,中醫的博大精深就在于它的辨證施治,源于對經典的融會貫通。”
“讀經典、做臨床、興中醫,是每個中醫師進步的鐵律。”李鮮經常對學生重復著這句話。在長期的實踐中,她逐漸總結出“讀、辯、悟、踐”四字教學法,又將推廣的方法總結為“信心、耐心、熱心、恒心”四心推廣法。
妙用開路方 簡便廉驗良
除了活用經典外,李鮮還重視創新。她善于領悟古人制方之理,探索立方之法。學古而不泥古,除熟諳經方之精髓外,還能承古拓新。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飲食習慣的不健康化,很多人脾胃失于健運,重濁之氣上蒸于舌體,出現舌苔厚膩癥狀。脾失健運、胃失和降,也易致消化不良、腹脹頻頻。李鮮擴大“開路方”使用范圍,如對于舌苔厚膩病人,先予黃連溫膽湯以豁痰化濕“開路”,待舌苔消退后,再行專病藥物治療他疾,臨證效果顯著。而在治療肝膽及脾胃病時,她辨主證、明病機、適化裁,使用經方加減,如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小柴胡湯治療發作有時之嘔吐等,藥物少,費用低,療效好。
驗之于臨床,用之于實踐。在學習《傷寒雜病論》后,李鮮運用桂枝茯苓丸加味和加味理沖湯治療肝纖維化,取得顯著療效,分別獲得2017年和2020年河南省中醫藥科技成果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