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1.jpg
姓名:于康
省份:北京市
時間:2023.11

  于康,男,漢族,1969年12月生,中共黨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批臨床營養專業畢業生;他主持開設國內臨床營養門診;他帶領團隊建立臨床營養代謝及膳食營養成分分析實驗室,率先開展血清前白蛋白等快速反應蛋白在營養支持中的應用研究。曾獲科技部優秀科普作品獎,原衛生部臨床醫生科普項目突出貢獻獎等榮譽。

  將心比心 站在患者的角度想問題

  1996年,北京協和醫院開設了國內臨床營養門診。但于康第一次出診時,一個病人都沒有。那時,營養科的臨床功效還不為大眾所知。他受邀會診神經外科患者,寫了一份非常有指導性的營養分析和飲食建議,獲得主管醫生的高度好評。一次次的會診讓很多科室認識到營養的重要性,其他科室開始主動給臨床營養科介紹患者。

  現在,于康一周3次門診,由于患者的飲食習慣、耐受程度、生活規律大相徑庭,臨床營養科的診療方案必須個性化、有針對性,因此營養科醫生問診需要更長的時間和耐心。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于康摸清了患者的心理,“對待聽話的患者,我比較嚴厲,清楚解釋目前飲食習慣的危害;對待固執的患者,我會先順著他們說,最后再兜回來。最終目的都是讓他們真正理解醫囑的必要性并付諸實踐,才能通過調整飲食營養結構,改善其健康狀況。”

  營養治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人們的口腹感受之欲極為敏感固執,接受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漫長的過程。于康有一個“秘訣”——耐心。“我會一遍一遍講道理,用知識、數據和證據讓患者接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復診也是治療環節中很重要的步驟,要根據患者的情況變化不斷更新營養治療方案。”

  很多患者在于康的指導下,體重得到控制,不良生活方式戒除,運動增加,對自己也更有信心了。

  兢兢業業 做立體傳播時代的營養明星

  于康剛參加工作時,社會上正掀起養生熱潮。“做科普,傳播科學的健康知識,是醫學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于康決心開展科學嚴謹、循證依據指導的健康科普,守護億萬家庭的健康幸福。

  經過近三十年的耕耘,于康成為中國科協臨床營養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主編了近70本營養科普書籍,多本作品長期位居全國健康類圖書銷量前三甲,并獲得國家科技部優秀科普作品獎、上海市科學技術二等獎等榮譽;他在《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等媒體開設專欄,并利用新媒體開展營養科普工作,已擁有粉絲百萬,被親切地稱為“康叔”。

  于康奔走于普及營養知識的各類講座、各個課堂。他的記事本上寫滿了每天的行程,除了醫院的門診、病房,還包括學校和養老院。他在北京166中學開設營養選修課,受到中學生的熱烈歡迎;在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舉行合理飲食的講座,部分學生在他影響下成立“合理營養”學生社團;他在老年公寓進行老年營養公益講座及義工服務;他走進機關單位開展近800余場公益講座;他曾3次受邀參加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進行應急科普,充分發揮了學者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眾影響力。于康認為,“營養學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科學普及工作不能高居殿堂”。

  嚴謹求精 積極推動營養學科發展

  隨著臨床營養在疾病防治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營養治療的需求不斷增長,已逐漸從“助攻手”到“主力軍”。于康牽頭全國多中心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及營養支持改善臨床結局及成本-效果比的隊列研究,牽頭制定國家衛生行業標準《臨床營養風險篩查》《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和營養不良診斷》,推動建立以“營養篩查-營養評定-營養不良診斷”為基礎的規范化臨床營養管理路徑。參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率先牽頭完成《腫瘤康復期營養管理專家共識》和《中國腫瘤患者營養白皮書》,主編《中國腫瘤患者膳食營養建議》,受到公眾和業內的高度評價。牽頭肌肉衰減綜合征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初步揭示了肌肉衰減綜合征的炎性致病因素和生活方式改善方法,為建立防治路徑提供了有力證據,成果論文也成為國內該領域首篇影響因子破10的學術文章。

  于康在全國范圍內積極推動臨床營養科普工作的建設和營養學科人才梯隊的搭建。他連續組織六屆全國營養科普大賽,發現并培養優秀的營養科普醫師、營養師和護士隊伍。作為中國營養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協助組織每年一度的全民營養周,這一活動也已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健康科普活動之一。

人妖啪啪综合AV一区TS人妖,欧美自慰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不卡人妻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乱码精品不卡 |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 | 亚洲成a影片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网址 |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观看未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