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萬州庫區見聞
冬日里的三峽庫區,移民新居正綠意盎然。記者 張強攝
萬州,依江盤山,地處三峽庫區腹地。蓄至175米設計高程的長江水在冬日斜陽下緩緩流淌,曾被淹去一半的萬州城則熱力四射。春節臨近,大街小巷,大紅燈籠掛起來,“歡度春節”的橫幅拉起來,不管是原地搬遷的市民、村民,還是從伴隨三峽工程新建的五橋機場、渝滬高速、宜萬鐵路回家的農民工和探親者,都難以想象曾含淚告別的家鄉會變得那么美好、那么紅火。
夜幕降臨,漫步城區街頭,陣陣歌聲傳來。踏進高筍塘廣場,上千男女老幼像往常一樣載歌載舞,或彈或奏。市民桑興朔的家不在廣場附近。為來這里,他和老伴特意辦了月票,每天坐半個多小時公交車,一個吹小號,一個跳壩壩舞,盡興耍上一兩個鐘點。“公交車通到家門口,想耍一耍就出來了嘛,方便得很!”
萬州是座山城,地勢起起伏伏,雖然地處長江沿岸,但和三峽庫區其它城鎮一樣,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欠賬不少。為方便出行,近年來,萬州建設“一橋五路”、改造主次干道、鋪裝人行道、改善公交網絡……城市面貌變了,當地居民不再為出門發愁。
變化的不只是路。緣起三峽工程,萬州搬遷安置移民26萬多、淹沒工礦企業370多家……人員遷徙、家園變換、產業空虛,經濟和社會面臨重構,艱辛可想而知。
32歲的劉代群是個移民。搬遷之初,政府幫她把房子建了,可工作難找,她只好到廣東打工,“春節想回家看看,車票難買,來回一趟還要花上一兩個月工資”。從一開始,她就盼著在家門口找個工作。碰巧,來自山東的如意紡織集團在萬州辦起世界級規模的紡織廠,劉代群開心的不只是每天和丈夫一起上班,還當上小組長,工資比在廣東時高了一倍。她剛剛拿到年終獎,正盤算著給公婆多買些年貨。
10歲的金昌鵬小朋友家在瀼渡鎮高村。瀼渡是庫區第一個搬遷后靠的集鎮,被稱為“移民全遷第一鎮”,經歷了生活拮據的日子。如今,這里發展特色農業,建起了3800畝標準化綠色葡萄生產基地,還釀葡萄酒,農民人均年收入超過6000元。小昌鵬在為移民建的學校上學,期末考試成績不錯,爺爺奶奶獎給他一身新衣服。這兩天,他正盼著爸爸、媽媽早點回家過年呢。
萬州變了。十幾年前來過的人這樣說,就連多年住在這里的人也這樣說。今日萬州,經濟變強、交通變暢、城市變大、環境變美、生活變好。移民們感慨地說,黨和政府的關懷,對口支援省市的關愛,將永記在心,感激不盡。
移民王如迎稱自己見證了這一切變遷。她家住了幾十年的江邊老屋,已淹沒江下。當下,她在枇杷坪幸福小區的新家比原來大了一倍。每次路過老屋所在的江邊,看著岸上的廣場公園、林立高樓,王如迎都感慨“老屋雖不在,付出很值得”。
春節前夕,萬州還不斷有好消息傳開:在長安跨越公司,第一輛從概念設計、研發到組裝的商用車順利下線,考慮到春節后的銷售旺季,工人們正加班加點;萬州長江三橋1月15日開工建設;屹立江邊的三峽移民紀念館完工,開始室內布展;萬州微型企業創業園1萬平方米的A區二號樓建成,1月8日有67戶業主入駐,其中返鄉農民工12戶、下崗失業人員10戶、庫區移民6戶……
春節快要到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生機勃勃的峽江春意正濃!(記者吳恒權、曹煥榮、王建新、朱雋)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層)小崗 摁在大地的紅手印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層)小崗 摁在大地的紅手印
- 下一篇:
-
(新春走基層·拜年)“我們代表市民感謝你們!”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走基層·拜年)“我們代表市民感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