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土地、承包大棚、入股養牛、勞務輸出
1月19日,天空飄舞著雪花,溫度降到了零下20攝氏度。車進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紅慶河鎮納林希里村,1600畝500座日光溫室大棚蔚為壯觀。
記者走進村民張文明的黃瓜大棚,頂花帶刺的黃瓜翠綠喜人。張文明正準備把新摘的黃瓜送到棚外不遠的包裝車間,裝箱銷往包頭、呼和浩特市等地。
“春節前后,菜賣得特別好。但我現在不管銷路的事,有合作社操心;我只管種菜、收錢。”說起菜價和收入,張文明一副輕松的樣子。
一旁的村支書李文亮接上話茬,2009年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力元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引進內蒙古博業農牧林開發有限公司,租賃農牧民土地,建起全日光溫室暖棚蔬菜種植園區。農牧民把自己的土地租給公司經營,同時成為公司的職工,種菜領取收入,形成“支部+合作社+農戶+公司”的經營模式。
張文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家的25畝土地,18畝租給公司,每畝每年租賃費230元,一年收入4140元;承包了8個大棚的蔬菜種植,按月從公司領取每月2000元的工資。“年純收入近3萬元,比以前翻了一番。關鍵是省心,不用自己跑市場,擔心銷路,有合作社管著呢!”
“公司以自有技術開展種植、銷售、農戶培訓等,目前并不盈利,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問題是規模小、生產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內蒙古博業農牧林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焦秀成坦言。但他也對未來充滿信心……因為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得到了實惠,看到了合作的前景,體會到了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的實力和潛力。
距離蔬菜大棚不遠,是一片新建的奶牛養殖場,花斑奶牛好像一點也不怕冷,悠閑地吃著飼料,空氣中彌漫著牛糞的氣味。
“針對村里農牧民普遍飼養奶牛的實際,合作社成立后,支部先后把村里分散飼養奶牛的養殖戶通過合作社統一組織,集中到養殖園區,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提高農牧民開拓市場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帶領農戶增收致富。”李文亮介紹說。
養殖管理員狄成祥介紹說,農牧民以一定資金作為股份,根據入股多少進行分紅。養殖場現有奶牛410頭,集中飼養后,飼養成本由原來的每頭每天50元降到了現在的40元,僅奶牛養殖一項飼養成本每月就降低了十幾萬元,每戶每月節約成本開支0.4萬元。
同時,靠合作社的統一經營管理,牛奶質量得到大幅提高,奶價由原先每噸1500元上升為每噸3660元,每月凈增收入12.9萬元,養殖戶月均凈增收入達1.2萬元。實行集約化養殖后,由合作社大戶帶小戶,形成產量優勢,并實行統一銷售,直接銷售給蒙牛、伊利等知名廠家,既穩定了市場價格,又省去了中間商的獲利空間,提高了效益。
“現在養牛省事了,到手的錢卻增加了,合作社真正讓村民富了起來。”村民李二勇說,他現在入股的錢還不多,以后會成為“大股東”的。
在1000平方米的蔬菜包裝大棚里,20多位村民正熟練地把十幾種蔬菜搭配起來,裝進紙箱,以“紅慶河有機蔬菜”的品牌,作為禮品菜銷往外地。
“我現在掙雙份工資,棚里活兒干完了,就跟博業公司簽個臨時用工的合同來運菜、裝菜,按計件工資領錢。”喬三則告訴記者,每裝一箱10公斤蔬菜,記一件,收入4元,一天能掙150元。春節前這20多天,喬三則一直在裝箱,已經掙到近3000元了。
在合作社輻射帶動下,全村農牧民發展運輸、物流等三產業者達70多戶,在集鎮區及周邊地區外出務工的有150多戶。紅慶河鎮納林希里村民的日子正越過越紅火……(記者 汪 波 富子梅 賀 勇 王明峰 )
- 上一篇:
-
遼寧葫蘆島消防支隊:“孝養基金” 一解憂愁
已是第一篇
-
遼寧葫蘆島消防支隊:“孝養基金” 一解憂愁
- 下一篇:
-
四川青川棗樹村:青山碧水 笑迎祥龍
已是最后一篇
-
四川青川棗樹村:青山碧水 笑迎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