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紫云縣:深山藏古韻 苗寨唱新聲
在盤山路上繞了幾繞,沿著泥濘的土路又翻過一座山,記者終于來到了貴州紫云縣貓營鎮牛角井村的神秘苗寨——巴(身小)組。
2004年,紫云縣旅游局在入村調研時發現,這支苗族自稱夜郎國的后裔,保存著5000多年傳下來的歌舞,家家供奉“竹王”,村中遍植翠竹。此后,旅游局有意識地推廣當地特色文化旅游,有很多外國游客都慕名前來。
好客的苗家人早早就穿著盛裝站在山門外迎接。女子青衣綠裙黑腰帶,漢子藍袍白褂黑頭巾,最吸引人的還是女子頭上奇特的發髻,足足一尺多長,前端露出尖尖的竹片,中間自然下垂呈三角形,宛如船帆。據說,古時候這種發簪是戰場上的武器。
今年三十出頭的羅飛擔任巴(身小)旅游文化協會會長,他拿出一個黑色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著來過寨子里的30多個旅游團。
“有美國的,德國的,香港的最多。”羅飛語速很快,“去年春節當天最忙,接待好多團,連祭祖都沒有時間。”
74歲的寨老朱興民坐在火爐邊,興奮地跟記者比劃:“搞旅游比打工強,一方面是賺錢多,一方面這是根本呢。錢是小事,文化是大事嘛。”
“很多人都不出去打工了!”村民羅小祥說,他上世紀90年代到福建打工,去年回來了,準備開農家樂,政府能補貼兩萬塊錢。
羅飛的新家去年落成,是一棟白色的二層小樓,進了堂屋,爐子燒得暖烘烘的,灶臺上擺著電飯鍋、電磁爐。“以前燒煤,現在主要用電。冬天也不用再吃玉米飯了,全是大米。”
村民組長羅治文說,“最困難的還是路不好,孩子們上學難。”周圍的村民告訴記者,娃娃們上學要走七八里山路,中午不能回來,一天只能吃兩頓飯。
記者要離開時,寨子里的人還在念叨著:要是路修好了,一定能把日子過得更紅火。(記者 龔金星 智春麗 黃 嫻)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層·過年)山東臨沂 文化活動真熱鬧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層·過年)山東臨沂 文化活動真熱鬧
- 下一篇:
-
四川安縣:揮毫潑墨走農家
已是最后一篇
-
四川安縣:揮毫潑墨走農家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