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章(左)向記者介紹灤州皮影制作工藝。
龍年正月十五早上,記者頂著寒風隨車出京,一路東行,奔向200多公里外的冀東灤河文化核心區域——河北省唐山市灤縣。
灤縣,古稱灤州,是中國皮影戲之主流灤州皮影和評劇的誕生地。“會會”灤州的皮影老藝人,成為記者心中的“小九九”。
午飯后,記者來到新近恢復的灤州古城,約好的采訪人沒到,便找到靠街邊一家擺放著皮影人的小店鋪。“您家皮影人是訂購的吧?制作者是當地人嗎?多大年齡?”初次近距離觀賞皮影人的記者,連問了一串問題。
姓郭的老板說,他一年多前開始經營這9平方米店鋪,是這里唯一出售“皮影人”的小店,作品出自灤縣雷莊鎮老古城80多歲的劉老藝人之手,劉老是家里手工制作皮影第4代傳人。
“哎呀,記者們關心灤州皮影是大好事唄。”外面傳來濃重的地方口音,兩位手拿皮影的老人信步走來。
“我叫李建章62歲,當地人,是灤州皮影劇團團長,這是我的名片。”“我是灤州皮影劇團業務團長,叫董玉友,家在唐山,64歲了。”“哦,您兩位不是一地人,怎在同一劇團?”記者問。
董玉友解釋道,他們都酷愛皮影戲,原本都有自己的劇團,1976年合作后改為灤州皮影劇團,一直到現在靠劇團的人共同支撐,沒向國家要過錢。這個團共8個人,在河北、遼寧、北京等地巡回演出了300多場,吸引了約25萬人次觀看。
“我們是剛剛趕回來的。從龍年初三到初十,到石家莊、正定、唐山豐南等地,連續演出了30多場,場場爆滿。雖然劇團的人沒能和自己家人一道過年,可為了傳承皮影戲,心里可高興啦。”李建章滿臉開心地說。
“制作皮影人很費事吧?”記者請教。“挺費事。單是刮驢皮就有不少講頭,整個制作要經幾十個工序。上好的精美皮影人能使用300年,一般的使用80多年。我們劇團的網站有10年了,每年網絡上賣皮影人能有近萬元收入。”李建章很欣慰。
聊到多培養弟子傳承灤州皮影的話題,李建章告訴記者,計劃把《豬八戒背媳婦》、《孫悟空》等傳統故事演出送進校園,相信會有更多的孩子對灤州皮影這個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產生興趣。(鄂平玲)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層)“春風”送崗位 情滿土家寨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層)“春風”送崗位 情滿土家寨
- 下一篇:
-
(新春走基層)百年古冶區 鶴發顯童顏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走基層)百年古冶區 鶴發顯童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