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2月29日電(記者吳鍾昊)雨后的分宜縣鳳陽鄉禮堂村空氣明澈,青山環抱,呈現出江西鄉村獨有的清新秀麗。盡管路途有些泥濘,記者還是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同路的老表告訴記者,別看現在山上郁郁蔥蔥,實際上,這些他們祖祖輩輩依靠的大山曾經遭遇過一場持久的“浩劫”,一度滿目瘡痍。
“這里緊挨著萍鄉煤礦,解放前村民就開始在山上挖煤,這在我們村里已經是個傳統了。”村書記袁禾根說。原來,禮堂村山多地少,村民自古靠山吃山。“上世紀90年代村里挖煤最火,80%以上的村民都在山上挖煤,男女老少齊上陣。”村里不少人當上了“煤老板”,蓋起了小樓房,禮堂村自然也是富甲一方。
山上的煤變成了錢,可是禮堂村的生態環境卻變得一塌糊涂。“樹被砍了,山上到處都是坑,連水庫里的魚都長不大。”所幸的是,這些破壞式的開采行為在2002年被制止,在國家集中整治關閉小煤窯的行動中,禮堂村的100多個小煤窯幾乎全部被封。
于是,放下鐵鎬走下山的村民面臨了新的困境,山上傷痕累累,山下沒有足夠的地種,有些人甚至已經不習慣下地種田了。在大多數村民彷徨不安的時候,村里的“煤老板”們卻開始承包荒山,把一棵棵杉樹苗栽在煤渣上,做起了綠色致富夢。
袁志剛就是其中的一位。來到他承包的林場時,他正拿著剪刀給梨樹修枝。記者在林場走了一圈,發現這個小小的山谷完全稱得上是一個立體農業的典范。“山谷入口處是養豬場,有50頭種豬,兩邊山上種了200畝木材林和30畝奈李樹、50畝橘樹,山谷中間種了20畝梨樹,還挖了1畝魚塘。”袁志剛說,2002年的時候,他就在山上種下了杉樹苗,“十年成林,今年正好十年,不過還是要等幾年再砍。”
袁志剛告訴記者,當地農業技術人員幫他布局了整個立體生態農業,一些基礎設施也獲得了政府補貼。“這種滅蟲燈自己買要好幾千元一盞,政府補貼后,我只花了幾百塊錢。”
據了解,禮堂村所在的鳳陽鄉長期以來以煤炭行業作為全鄉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在國家對煤炭行業逐步規范后,鳳陽鄉煤礦由最多時的200余座銳減到4座,全鄉財政收入大幅下降,農民就業也面臨困境。為了促使當地經濟由“黑”轉“綠”,近年來,鳳陽鄉加快了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1年,全鄉瓜果種植產值達1.4億元,其中麒麟西瓜種植戶1200多戶,農民種植純收入7200萬元,勞務收入1500萬元,人均受益14000多元。
今年,鳳陽鄉又從浙江桐鄉引進了千畝杭白菊種植項目,而項目的主要負責人袁以文曾經是整個鳳陽鄉最年輕的“煤老板”,同時也是當地最早一批響應退耕還林政策,植樹造林的“煤老板”之一。如今,他所創辦的分宜縣文聯種養專業合作社擁有2000畝林場。“我從2000年就開始種樹,2004年林改后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種樹上,去年我又種了400畝。”袁以文說。
在等待山上種植林成材的十幾年里,袁以文聯合村民養豬,搞果木種植、農產品加工和運輸,帶領村民把事業做得紅紅火火。目前,他負責的杭白菊項目已經吸引300多戶村民參與。
袁以文介紹,目前實驗階段的300畝杭白菊全部是他一個人投資,村民們可以先跟著他學習種植技術,等村民可以自己種植的時候,他便以“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產供銷一條龍,把相關行業都帶動起來。
對于袁以文來說,滿山的樹木才是他真正的財富。“我們這里的樹,從種下去到20后年砍伐時,一棵可以凈賺近40塊錢。”袁以文告訴記者,現在這滿山的“綠色銀行”不但看著養眼,也讓他現在的日子過得很安心。
- 上一篇:
-
(走基層 聽民聲)萬寧檳榔:“定情果”變致富果
已是第一篇
-
(走基層 聽民聲)萬寧檳榔:“定情果”變致富果
- 下一篇:
-
(走基層·現場目擊)滇東旱區百米溶洞取水見聞
已是最后一篇
-
(走基層·現場目擊)滇東旱區百米溶洞取水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