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2月29日電(記者管建濤)從2001年的1.7萬元到今年的3萬元,邢恩厚身價翻了近一番。再過四五天,作為“田間職業經理人”的老邢就要到自己家附近的農場“上班”,而工作時間只有短短5個多月。
邢恩厚是黑龍江省樺川縣創業鄉豐年村農民,從1983年開始種水稻。2008年,老邢第一次當上了“田間職業經理人”,五個月掙了8000多塊。
豐年村是當地有名的水稻種植專業村,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種稻。“村里像邢恩厚這樣的‘田間職業經理人’有六七個,他們指揮臨時工放水、施肥,幫著管理水田,就像種糧大戶的‘大管家’。”豐年村農民技術員李世平說。
豐富的田間管理經驗和過硬的種植技術,是這些“田間職業經理人”吃飯的本錢。老邢說:“咱是憑本事掙錢,在省內第四五積溫帶種,要用淺、干、濕的放水方式,避免水深,溫度低,影響水稻品質;在第二三積溫帶就用深、淺、干的方式放水,在堿性土地中種水稻就要注意調酸,育苗、撒肥……這些咱都在行。”
樺川縣農業局副局長陳躍龍說,近兩年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快,周邊地區很多旱田改成了水田。由于水田管理比較復雜,一些剛改種水田的種糧大戶缺少經驗,就聘請一些有多年種稻經驗的“老把式”給自己當“管家”,負責水稻田間管理,僅樺川縣就向撫遠縣、同江市、友誼農場等地輸出了五六十個這樣的人才。
去年,邢恩厚給黑龍江墾區859農場一位種糧大戶管理了16公頃水稻,畝產從上年的七八百斤提高到1000斤。由于增產明顯,老邢得到不少“老板”的青睞,五年間他已在外管理了100多公頃水稻。作為優秀的“田間職業經理人”,老邢今年被高薪“挖”到了黑龍江墾區的291農場。
談到自己的獨到之處,邢恩厚格外精神。“撒肥、放水,我都可以安排其他人干,唯獨撒藥得我親自上手。我必須保證撒藥均勻,同時根據不同葉片顏色、生長態勢適當增減藥量,確保藥到病除,還不能影響到健康植株。”
在實際田間管理中,這些“田間職業經理人”也難免會遇到問題。李世平說,四五月份開始,這些在外面“上班”的“田間職業經理人”會經常打電話詢問一些水稻病癥,有時他們也會咨詢縣里和省里的專家。
3月4日,邢恩厚就要去“上班”了。“水稻育秧大棚要開始扣了,我得早點過去指導一下,幫著參謀一下買什么種子和化肥。”
作為“田間職業經理人”,盡管有不錯的收入,但邢恩厚并不滿足,他有更大的夢想。“等攢夠了錢,咱也承包幾十公頃水田,自己當‘田間老板’。”
- 上一篇:
-
在殘缺中追尋美麗:記哈爾濱市盲聾啞學校的孩子們
已是第一篇
-
在殘缺中追尋美麗:記哈爾濱市盲聾啞學校的孩子們
- 下一篇:
-
在提振實體經濟的生產一線——來自寶鋼車間的見聞
已是最后一篇
-
在提振實體經濟的生產一線——來自寶鋼車間的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