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下午,記者驅車來到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鎮橫港村。轉進農民自建小區,夕陽下,一排排小別墅泛著柔和的光。寬敞的院子里,主人彭慶其迎上前來:“新年好!”
這是一棟兩層小別墅,紅頂黃墻,200多平方米。底層一個大客廳,大理石地板,中間有樓梯向上延伸,墻上還掛著風景畫點綴,很難想象這是一個農民的家。“農民的日子好過了。”老彭高興地說,“特別是今年過年,十分開心。”
過年前,老彭一家拿到了近34萬元的村集體資產改革收益。為了讓農民享受改革成果,切實保障其利益,松江區推出農村集體資產改革,厘清集體資產家底,通過股權的方式量化到人。
老彭拿出兩本證:松江區泗涇鎮農村集體經濟聯合社社員證、橫港地區農民集體經濟合作社社員證。里面印有老彭的農齡“31.5”,還有鎮里的土地份額。這兩本鎮和村的社員證,是農民分紅收益的憑證。
2012年,泗涇鎮進行了第一次農村集體資產改革,變三級管理為二級管理,即將生產隊集體資產由村收購,農民分得土地補償款3.86億元、隊級資產1800萬元,合計4.04億元。“我們一家分到了11萬多。”
時隔4年,泗涇鎮又進行第二次集體資產改革。鎮聯合社斥資9億多元,統一收購10個村級合作社的集體資產,扣除銀行貸款、應付未付工程款后,剩余的凈資產6.62億元一次性以貨幣化方式分配給社員,集體資產由二級管理變為一級管理。“我們一家4口,2月2日拿到了將近34萬元。”老彭說。
“這一次改革,首次使用市場評估法處理與分配農村集體資產。”橫港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孫獻平說。其實,村里賬面上資產加上折舊,大約4000萬元,根據第三方機構評估,包括出租廠房在內,市場價達1.1億元,“按市場價分配,我們廣大社員更全面地分享到了改革發展的紅利。”
兒子與老彭夫婦一起住,說自己分內的錢由老兩口保管,出嫁的女兒分內的2萬元就給了她,“好比鎮和村干部包了個大紅包給我女兒。”
“我們村干部也輕松了。”孫獻平說,以前要管經營、要管社區,對村干部要求高。現在只要一門心思管好社區、做好服務就行了。“鎮里成立了集體資產管理辦公室和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財務分公司,全面負責集體資產的經營管理,相信他們更專業,更有利于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泗涇鎮位于松江東部,更接近市區,城鎮化速度較快,“這五六百畝田地,規劃中已是建設用地。”孫獻平說,“現在我們村的農民基本都不種田了,很多年輕人都在廠里工作。所以說,現在的泗涇人可以說是擁有薪金、保障金、租金、股金的‘四金人’。”(記者 孫小靜)
- 上一篇:
-
鄭州東站:售票姐姐有了自己的歌(民聲面對面)
已是第一篇
-
鄭州東站:售票姐姐有了自己的歌(民聲面對面)
- 下一篇:
-
吉林長嶺縣馬場屯:“年越來越忙 錢包越來越鼓”
已是最后一篇
-
吉林長嶺縣馬場屯:“年越來越忙 錢包越來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