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康輝乘坐登陸艇赴臺山島采訪。
春節期間,我和中央電視臺軍事部記者毛財旺、南京軍區宣傳處的吳強兵、鐘德等一起赴福建省軍區海防某部九連駐守的臺山島,與基層部隊官兵一起過年,短短幾天,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幾個“沒想到”。
第一個沒想到,是沒想到島上的自然條件那么艱苦。臺山島是福建省軍區所轄島嶼中距離大陸最遠的一個,中途必經七星列島浪區,平日“無風三尺浪”,別說在島上堅守崗位,就是上島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年里,能上島的日子只有三分之一。這次我們和幾位軍嫂一起上島,她們中有的是新婚不久第一次上島和親人過年;有的是帶著孩子幾次上島,因風浪過大,船艇無法靠岸,只能與親人隔水相望。途中,大家一起經歷了大風大浪,經歷了嚴重的暈船反應,也經歷了不知道這次我們能不能順利上島的忐忑。我記得那天在夜色中,當看到了臺山島上的燈光,登上西臺山碼頭的那一刻,我特別感慨,這段不尋常的旅程,我從這些軍人、這些軍人的家人身上,看到了什么是“奉獻”。我們全程記錄了軍嫂上島的艱辛,在大年初一《新聞聯播》中播發了“軍嫂上島去過年”的新聞,不少觀眾說,“流著淚看完報道,由此更加了解了戍邊將士與他們的家人為保衛和平幸福的生活所付出的心血”。
第二個沒想到,是沒想到島上的生活條件能有那么大程度的改善。上島前了解到,至今島上水、電都不能和陸地聯通,只能靠柴油發電機發電,靠收集雨水做消毒處理來保障淡水供給。我做好了準備,什么治拉肚子的藥啊,怕沒蔬菜吃要帶的維生素啊,都塞在行李里。可是上島后第一頓飯,一進食堂,桌上很豐富,特別是有很新鮮的蔬菜,還有水果。指導員告訴我,這是每天戰士們的日常伙食標準。這幾年,福建省軍區一直在努力改善這些最基層連隊各方面的條件,給島上增加了發電設備、水處理設備,過去一天里只有幾個小時送電,現在時間大大增加;過去擰開水龍頭,水是綠的,現在是清的。
第三個沒想到,是沒想到在偏遠的海島上,戰士們的文化生活那么豐富。雖說島上各方面條件都在改善,但畢竟遠離大陸,上不了網,手機也不能隨便用,對于現在的80后、90后的年輕人來說,這幾乎等于生活方式的截斷。可我看到的這些年輕人,既忠實履行職責,又讓自己的軍營生活充滿朝氣、陽光、快樂,與時代一點也不脫節,這也正是福建省軍區近年一直在倡導的軍營文化。我們這次還重點制作了一條新聞“小島軍營里的春晚”,通過記錄一個上島一年的新兵擔任軍營春晚的總導演,與戰士們齊心協力,在戰備任務繁重的情況下,準備、完成了一臺連隊自己的“春晚”的過程,反映了守島官兵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新聞播出后,同樣引起強烈反響,當總導演的新兵孫斌、追尋心中“星光大道夢”的老兵吳紹虎,這些人物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聞的最后一句解說詞我是這樣說的,“遠離大陸的臺山島,并不寂寞,因為有這樣一群陽光、快樂的海島兵”。有這樣的兵保衛著,我們普通百姓會對和平的生活更加有信心。
第四個沒想到,是沒想到平時很熟悉的“新聞兵”,敬業精神還是那么感染我。陪同我們采訪的某旅宣傳干事郭佳天,在上島的登陸艇上突然接到噩耗,老母親去世了,可他在艇上一直堅持工作,上島后是在大家勸說下才離島回家處理母親的后事。吳強兵在艇上站都站不穩的甲板上,一直扛著攝像機拍攝,沒有他抓拍下的軍嫂們暈船的鏡頭,我們的新聞的沖擊力會大大削弱。我覺得,在他們身上,除了能看到“新聞人”的勤勉、認真,更能看到“軍人”的執著、奉獻。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將繼續俯下身子,走基層,接地氣,聚人氣,也希望有更多機會走進軍營,表現當代中國軍人的所思所想所為,為軍隊和百姓之間架起讓心與心貼得更近的橋梁。(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播音部主播 康輝)
- 上一篇:
-
解放軍報社社長:回歸常識 保持常態
已是第一篇
-
解放軍報社社長:回歸常識 保持常態
- 下一篇: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軍事宣傳中心記者:官兵是我們真正的老師
已是最后一篇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軍事宣傳中心記者:官兵是我們真正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