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2月10日電(記者 侯文坤)頭一遭!住了8年多的小區在今年春節組織了次“春晚”。這讓在家“宅”慣了的母親甚是歡喜,不僅頂著夜間的低溫觀看節目,還忙著拍照分享。
簡單的背景板和燈光,沒有幕布和過多的點綴,歌曲對唱、廣場舞表演、樂器演奏、地方曲藝……鄰居們紛紛拿出“絕活”,自導自演的十多個“草根節目”先后亮相。
臺上賣力演出,臺下鼓掌叫好。小區這難得的熱鬧,讓記者聞到家鄉過年的味道。“搬進來這么多年了,今天算是有點家的感覺了。”在春節這個時間點,母親所說的家,當然不是幾棟幾樓的哪套房子,而是能夠承載鄉情和年味的“大家”,是她常回憶起來的那種曾經留下了多少“遠親不如近鄰”、“家有余財,夜不閉戶”佳話的鄉村鄰里關系。
以前,農村每年過年時,鄉里鄉親串門拜年,嘮嘮家常是少不了的。記者一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進了城。進城后,一家人也有幾次選擇在城里過年,雖享受到了城里過年的便利,卻再難體會到像農村那樣的濃郁年味。
每年過年回家,都會和父母漫步小區,廣場、綠地、運動場,健身設施一應俱全。然而,和不少現代城市小區一樣,“相見不相識”、“一墻之隔不往來”,也是我們小區的真實寫照。
住了8年多的小區,除了早已相識的舊友,還能走動起來的鄰里用十個手指頭就數得過來。
春節的來臨,無疑為這份鄉情尋找到了理想的出口。“鄰里情,是好的傳統,只是在匆忙的生活節奏中,讓很多人忽略了這個美好的傳承。”這也是外婆不太愿意在我們家多呆的原因,她更愿意住在開門便鄰里相見的環境里。
8年以來的第一次小區“春晚”給今年過年添了幾分溫度。
小區邱女士說,自己在小區居住幾年了,今天算是認識鄰居最多的一天。
老家的一位老人和我說,過年了,其實回家便已是一種滿足;而對一些人來說,農村的家漸行漸遠,城市里的家正變得越來越溫暖。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有了綠水青山才能留住踏青習俗
已是最后一篇
-
有了綠水青山才能留住踏青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