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網信辦組織開展“脫貧攻堅看貴州 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綜述
新年伊始,央廣網記者馬繼鵬第一次以記者的身份赴貴州采訪。出發前,他認真地做了許多關于貴州脫貧攻堅的“案頭工作”。
“只有真正到了現場,你才能感受到當地百姓生活的艱辛,貴州脫貧攻堅的不易!”1月13日的采訪,給馬繼鵬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個貧困戶中午去山上放牛,他的衣著破爛不堪。當天,當地溫度接近4攝氏度,他在接受我的采訪過程中凍得有些發抖……”5天采訪下來,馬繼鵬沒想到貴州部分地區的老百姓那么貧困,“要在2020年完全實現小康水平還需要全社會投入巨大的努力!”
1月12日至16日,由中央網信辦指導,貴州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扶貧辦聯合開展了全國網絡媒體“脫貧攻堅看貴州”主題采訪暨首批全國網絡媒體記者“走轉改”活動。60余家中央、地方重點新聞網站,中央駐黔新聞單位,貴州省內主要新聞單位、網站等120余名記者,分成兩組深入到貴州5個市州、1個新區的脫貧攻堅典型地區進行實地采訪。4位網絡知名人士點子正、杜建國、饒謹、陳默隨同“走轉改”,5天行程3000余公里。
中央網信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主題采訪活動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為指導,突出“脫貧攻堅”這一重大主題,重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撐和精神動力。
“只有緊握老百姓的手,我們的呼喚才更有力量”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貴州是脫貧攻堅主戰場。“十二五”以來,貴州省委、省政府把扶貧開發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舉全省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扶貧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效。2011年至2015年,貴州全省減少貧困人口656萬人,累計35個貧困縣744個貧困鄉(鎮)“減貧摘帽”。
“十三五”期間,貴州將深入實施“33668”脫貧攻堅行動計劃,落實“1+10”配套文件,推動脫貧攻堅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確保到2020年如期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1月11日,中央網信辦副主任徐麟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網絡媒體“走轉改”啟動儀式暨“新春走基層”專題培訓會上,要求全國網絡媒體記者“必須用心用情用功‘走轉改’,創作出接地氣、符合網絡表達的作品。”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對此次活動專門作出批示,貴州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廣智,副省長劉遠坤、中央網信辦新聞信息傳播局局長姜軍等出席啟動儀式并為采訪團授旗。
“脫貧攻堅看貴州 網絡媒體‘走轉改’”主題采訪活動由姜軍帶隊赴黔采訪。記者們分成兩組、兩條線深入到六盤水、遵義、安順、畢節、銅仁、黔東南、貴安新區等貴州脫貧攻堅的典型地區采訪。
與此同時,好萊塢著名導演克里斯蒂·里比攜《互聯網改變中國》大型主題紀錄片攝制組一行對此次活動采訪拍攝,并圍繞貴州互聯網+扶貧、大數據產業發展等進行攝制。
中國網信網記者徐可在貴州威寧縣迤那鎮采訪時得知,該鎮是國家二類貧困鄉,有4.1萬人口。2009年,全鎮農民人均收入僅為2853元,貧困發生率高達25.8%。全鎮除了102省道之外,沒有1公里的水泥硬化路,連集鎮上也沒有自來水。5天時間里,徐可邊采訪,邊思考,經常寫稿到深夜。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如何讓網絡新聞媒體記者的文字在確保高度的同時更有溫度和深度?如何在輿論多元化的今天讓我們的正能量聲音更具親和力和影響力?只有讓網絡新聞媒體從業者從辦公室、電腦前走出來,只有腳踩大地,我們的文字才更有溫度;只有緊握老百姓的手,我們的呼喚才更有力量。”徐可總結道。
探索“互聯網+精準扶貧”“輿論扶貧”新模式
“脫貧攻堅看貴州 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的報道范圍廣泛,一批重點報道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良好的輿論反響。
《一個蔬菜大棚,為何讓總書記停留20多分鐘》《牢記總書記的囑托,貴州干部為脫貧攻堅也是蠻拼的!》等報道廣泛傳播。特別是《看花茂脫貧,習大大為何在這里找到了鄉愁》和《習近平為何在這里開會,還讓他們立下軍令狀》兩篇報道的閱讀量分別高達52.4萬+和55萬+。
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等知名網站在首頁要聞區顯著位置刊登相關新聞,并在新聞客戶端第一時間推送。移動新媒體“兩微一端”充分發揮“名人效應”,借助知名微博大號、微信公眾號宣傳。新浪微博“微博話題”及時推送“脫貧攻堅看貴州”活動內容,閱讀量、評論量高達247萬人次,成輿論關注焦點。
活動期間,不少傳統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開設官方專題網頁,每天推送2~3期H5等不同形式報道,如《貴州如何確保493萬貧困人口脫貧?》《全力脫貧攻堅!2016貴州十件民生實事出爐!》《精準扶貧9+1歡迎大家來接力》等優秀作品。
與此同時,由中央網信辦組織的《互聯網改變中國》大型主題紀錄片攝制組首次走進西部省份拍攝。該紀錄片在全國范圍內選取10個省份進行拍攝,僅有貴州、陜西兩個西部省份入選。在跟隨采訪團采訪后,該片導演克里斯蒂·里比對貴州贊不絕口,并表示“要通過國際視角向世界講述貴州故事”。
扶貧貴在精準。此次活動運用互聯網思維提出了“9+1”(9個網友資助1個貧困戶)精準扶貧概念,在網上傳播之后迅速成為全國7000多萬網友熱議和參與的話題,此舉為開展“互聯網+精準扶貧”“輿論扶貧”探索了新模式,開拓了新路徑。
據統計,截至1月26日,中央網信辦64次組織全網推送《習近平為何在這里開會,還讓他們立下軍令狀》《牢記總書記的囑托,貴州干部為脫貧攻堅也是蠻拼的!》等重點報道。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和省外媒體、網站共推出1200余篇原創新聞,頭條210余篇,開設20多個網站專題,4900多家網站轉載,新浪微博#脫貧攻堅看貴州#話題閱讀、評論量達260萬人次,在百度搜索引擎檢索到“脫貧攻堅看貴州”相關信息470余萬條。據大數據分析顯示,活動相關報道有效受眾近10億人次。
“對促進網絡媒體記者‘走轉改’成為常態開了好頭”
作為首批“領證”的網絡媒體記者,中國新聞網陳伊昕覺得這次“走轉改”對自己“意義非凡”。
在丹寨縣高峰村11歲的岑澤輝家采訪時,陳伊昕感觸很深。通過生態移民搬遷,小澤輝和家人搬進了50平方米的樓房,但房子幾乎沒有裝修,屋里僅擺放著不多的生活用品。采訪當天,丹寨的室外溫度僅有幾度,岑家支起的電火爐并不暖和,小澤輝雙手冰冷,鼻涕也凍得流了出來,嘴上卻一直說“不冷”。
“扶貧攻堅、脫貧致富有一個過程。我希望通過自己的筆和相機將貴州大山深處的聲音傳出去。” 陳伊昕更期待,“今后小澤輝的家會變得更加溫暖”。
來貴州前,全國7000萬貧困人口對于中國經濟網記者年巍來說,只是個冰冷的數字。在走訪了一個個脫貧家庭,看到遵義“荒茅村”變成“花茂村”,目睹留守兒童與父母團聚的溫暖后,年巍才覺得“7000萬”不再是一個數字,而是一個到2020年一定能脫貧的信念,‘一個都不能少’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
業內人士認為,網絡新聞宣傳是以網絡為傳播載體的新聞報道方式,具有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影響力強等特點,早已突破了傳統的新聞傳播概念和影響力。但長期以來,網絡媒體記者的內容生產往往局限于編輯、綜合整理,容易衍生內容失實、不接地氣等問題。
中央網信辦組織的2016年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將歷時一年。姜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主題采訪活動的成功舉行,不僅為貴州在脫貧攻堅中營造了積極向上的輿論聲勢,同時也為在其他省區開展相關系列活動提供了參考的經驗。(記者 何春中)
- 上一篇:
-
新北梁 新希望——新春走訪包頭市東河區北梁新區
已是第一篇
-
新北梁 新希望——新春走訪包頭市東河區北梁新區
- 下一篇:
-
好山好水好社區
已是最后一篇
-
好山好水好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