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了50年地的文業勝從不敢想有一天能經營500公頃耕地,“家庭聯產承包之后,一家才種1公頃多,種子等農資也不行,每公頃玉米產量才6000多斤。”而在他記憶里,那個年代的拖拉機堪比“豪車”,可望而不可即。
2008年,年近六旬的文業勝組建了農安縣眾一農機專業合作社,添置了一臺90馬力的“四輪子”。“政策鼓勵土地規模經營,2009年合作社以每公頃8700元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流轉了幾十公頃耕地。”文業勝說,“大伙都勸我說,老文一下投入這么大,賠了咋辦?但我認準了規模經營。”
春節前,文業勝和種子、化肥等企業確定今年的農資價格。“我訂貨量大,廠家給優惠,一噸化肥比零售便宜300元,每公頃地總投入就比‘一家一戶’少1500元左右。”文業勝掐著手指算,“平均每公頃打2.4萬斤玉米,又比過去大伙自己種多產出1000多元,一增一減每公頃土地的效益增加2500元。”
規模經營節本增效。土地流轉價格從每公頃8700元上漲到今年的1.2萬元,文業勝將效益更多地讓利給土地流轉的農民,“我一直是微利,幾年下來,大伙也認可合作社了,土地流轉費用都是秋后賣糧后支付”。
合作社從一臺“四輪子”到如今擁有130臺套各類農機,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但在文業勝眼中,合作社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還需要5年時間,“現代農業應該是經營集約化、生產標準化、裝備機械化、管理智能化”。今年,除了買植保無人機,文業勝準備集中干“兩大工程”,“一個是全面實現秸稈還田,告別掠奪式經營;一個是在田間地頭安裝攝像頭,實現可視化監控”。
去年10月,吉林省出臺《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到2020年,在長春市和9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及市(州)城市周邊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2025年,全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天上有飛機、地上是農機、土壤里是秸稈增肥力……規模經營讓文業勝成了現代農業“急先鋒”。“再過5年,我都70多歲了,人到了這歲數,掙錢已經不重要,種地是我的興趣,快步邁進現代農業是我的夢想。”憧憬現代農業圖景的文業勝聲音洪亮,滿面紅光。
- 上一篇:
-
“黃酒之鄉”:手工釀造技藝傳承的尷尬
已是第一篇
-
“黃酒之鄉”:手工釀造技藝傳承的尷尬
- 下一篇:
-
浙江東陽老宅院走訪 年味“點燃”都市人鄉愁
已是最后一篇
-
浙江東陽老宅院走訪 年味“點燃”都市人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