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麗(左二)一家。采訪對象提供
養豬農戶王金麗
把豬都養到四百斤
河北人氏王金麗,家住新樂褚邱村,養豬養了8年多,微信名字為“豬倌”,市場去年行情好,生豬賣了十幾萬。
為啥?一升一降。
升的是豬價,降的是料價。飼料是王金麗自己配的,大豆粕、玉米,再加點兒添加劑。這兩年糧食價格上不去,還老往下跌,愁了種糧農,喜了養豬戶。
生豬價格呢,臘月二十之前,8塊6一斤,這兩年最高,王金麗趕緊出手,結果這兩天老尋思找后悔藥。“沒成想,臘月二十之后又噌噌漲,漲到了9塊5一斤。”他不住念叨,“賣早了,賣早了。”
不過王金麗很快又坦然了,誰能把握得那么準呢?這豬價,一年高一年低,到了春節前更是拿捏不準,現在看是漲了,可還有好幾年春節前都是跌呢。“其實挺好的,挺好的。”他說,剛開始養豬的時候,不光這價格走勢看不清,飼料價格還老高,連續賠了兩年,慢慢積累經驗,這才開始養出了門道。
“養豬現在越來越輕松了。”王金麗說,“我們家每年養60多頭,我一個人就能忙過來。”也是,到點兒了把料放槽里,水別斷就行。疫苗都是他自己打:國家強制的,藍耳豬瘟口蹄疫;自己選擇的,豬鏈球菌偽狂犬,一個都不落。“照著耳根后,一針就見效”。
老公這么能干,媳婦耿紅自然可以全身心當全職太太,“我的任務就是把兩個孩子照顧好就行了。”她說,這才初五,大女兒已經在縣城上補習班了,兒子小離不了人,就在家照顧。
有老婆當賢內助,王金麗更可以全身心投入到養豬大業上,他希望來年豬市行情能保持穩定,自己養的豬都能達到400斤。為啥?豬要養到400斤,價格更高啊。 (記者 熊 建)
薛志強(右一)一家。本報記者 商 旸攝
基層干部薛志強
幫老鄉開好創業的頭
老薛想幫更多的人開好創業的頭兒。
老薛本名薛志強,是位老工商,本行搞企業登記注冊,俗稱“辦照”。
這行干了快30年,老薛覺得,數最近兩年變化大。自從國家推進登記注冊改革,辦照越來越方便,在家鄉山東省商河縣,越來越多的人激發了創業熱情。
“之前辦照,沒有十天半個月根本跑不下來,為啥?手續雜,環節多,一不小心就走彎路。現在,頭天在網上申請,第二天就能拿到執照。”老薛說,“過去,一年新注冊的私營企業最多100家,現在一年能有600家左右,其中大學生創業的就不少。”
在老薛看來,鼓勵創業國家有大政策,自個兒在基層更要搞好細服務。
在商河政務服務中心,老薛有自己的工作窗口。目前,包括企業登記注冊在內的很多項目,在政務服務中心都壓縮了審批時限,基本可以在5個工作日之內辦結。
老薛說,最重要的是做好咨詢。雖然現在程序減少,但在辦照過程中還會有些問題困擾創業者。比如,申報材料不規范,不少人提交企業經營范圍完全憑感覺,名稱、行業混亂;公司章程等文件大多從網上照抄照搬,沒有范本參考;填寫申請表格總會遇到障礙,一些小細節搞不明白,費時還誤事。
“我要當好‘麻煩解決者’,現場指導申請人規范信息、填寫表格。”老薛說,“還要備好申報文件的范本,隨時供創業者參考。”
過了年老薛就奔53歲了。用他自己的話說,能工作的時間越來越少,可趕上了改革的好勢頭,還是想再加把勁,今年幫那些有創業夢想的老鄉們,順利地把企業開辦起來。(記者 商 旸)
齊紅兵(左一)一家。記者 齊志明攝
80后老板齊紅兵
保住每個員工的飯碗
“我今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公司的利潤能維持一定水準,盡力保住每一個員工的飯碗。”江西余干的80后創業者齊紅兵說,“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整體態勢下,保持公司發展的可持續性是我的頭等大事。”
齊紅兵的公司在深圳,主要從事液晶與觸摸組件等業務,有相當一部分是出口銷售,所以較易受國際市場環境影響。
“之前上游經銷商的失約,對公司資金鏈影響很大,員工工資、房租、日常開銷等壓力一下子就上來了。但我堅持對員工負責,堅決不裁員,除非是主動辭職的。在最困難的時候,我甚至拿出了自己的存款來發工資。”齊紅兵說。
齊紅兵自己也是打工出來的,明白外出打工者的辛酸。裁員不單單是某個員工個人的事,背后牽扯的是整個家庭。能保住一個家庭的飯碗,那就盡全力保一份。“誠信與擔責,這就是我做企業的原則。”
齊紅兵面對的困難不小。以前公司每月能有30萬件的訂單,現在卻只有10萬件左右,但成本卻沒有減少,兩相對比,盈利空間的窄化可見一斑。從去年開始,齊紅兵逐漸將公司轉型提上議事日程。廠房已經壓縮到一間,員工也只有50來人,他初步設想是將生產端轉移至中部城市,在深圳只保留綜合辦公的板塊。
“在外創業,冷暖自知。現在國家大力提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這一類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也得提質增效,在成本控制、業務創新上,都要有所作為。”齊紅兵欠起身子說,“新的一年,我還是要做一個負責任的企業家,通過創造更多的個人價值來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記者 齊志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生活變了樣 日子有奔頭
已是最后一篇
-
生活變了樣 日子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