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曼(左一)、李亞楠(中)、黨曉娟在車廂里看電影杜羽攝
湯飯近了,家近了
晚10點,列車駛過寧夏中衛,石曉曼和同伴們進入了夢鄉。這時,離烏魯木齊還有21個小時,離奇臺還有40個小時。
“北京今年冬天都沒怎么下雪。現在的奇臺,肯定是漫山遍野的白雪。”乘上到烏魯木齊的T69次列車,看到田野間漸漸有了積雪,北京師范大學國際關系專業碩士石曉曼興奮起來。
今年7月,她就要畢業了。眼下頭等大事,就是找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可不管學業多忙、就業壓力多大,春節回家的念想一刻都沒斷過。
去年12月末,學校組織集體預訂火車票,石曉曼立馬招呼李亞楠、黨曉娟、谷鵬程幾個在北京的高中同學,合計起回家的日子來。從大一開始,他們每年都一起回家。
“之前倒沒什么,感覺和往年沒什么不同。但一看到火車,就有點激動了。”早上九點半,在北京西站望見熟悉的T69,石曉曼似乎看到了烏魯木齊,也看到了奇臺的家。
“一坐上火車,就想吃大盤雞。”李亞楠快人快語。黨曉娟應和道:“還是咱新疆的大盤雞地道啊。還有,北京的手抓飯沒我媽媽做的好吃!”說起新疆的吃食,大家有說不完的話題。
“真想一下火車,就吃上一碗湯飯啊!”谷鵬程轉身問記者,“你知道湯飯嗎?”
“是湯泡飯嗎?”
“哈哈!在我們新疆,湯飯里可沒有米飯,是面食。這么長的面片,配上蘿卜、西紅柿、羊肉,可香呢。”李亞楠邊說邊比劃。
火車從北京到烏魯木齊要走34個小時。石曉曼他們能吃到的,只有隨身行李里的食物和列車上的快餐。但畢竟,湯飯近了,家近了。
“同學們!你們吃完了沒有?”聽見一句洪亮的新疆普通話,他們知道是17號硬座車廂的列車員艾再孜大叔。
“20分鐘夠不夠?夠了?那就20分鐘后,過來收垃圾!吃不完,再說!”同學們和這位早已相熟的維吾爾族大叔打趣起來,他一點都不在意,引得車廂里陣陣歡笑。
再普通不過的車廂,成了友誼的萌發地。在石曉曼座位后面,幾位同學玩起了撲克。記者很好奇:“你們在學校時就認識?”“喏,這不,現在正在認識啊。”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漢族女孩楊影一邊答話,一邊朝吐然克孜做鬼臉。
原來她們兩位一個大三、一個大二,雖然同在一所大學,但并不熟識。一副小小的撲克牌,就讓大家相識了,這也是乘車的快事。
聽維吾爾族姑娘吐然克孜說話,普通話特別標準,時不時地,還有那么點兒北京腔。“我高中在北京順義楊鎮一中的新疆班就讀。高中那會兒,老師組織我們排隊到火車站回家,認為我們都還小著呢。”吐然克孜靦腆地笑了。
列車駛過寧夏中衛,已是晚上十點多。白日里歡樂熱鬧的17號車廂慢慢靜下來,石曉曼和同伴們依偎著睡著了。這時,離烏魯木齊,還有21個小時;離奇臺,還有40個小時。(記者杜羽)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層)春運中的“三峽好人”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層)春運中的“三峽好人”
- 下一篇:
-
(新春走基層)農民"進城賣菜"自產自銷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走基層)農民"進城賣菜"自產自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