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春節前后,按照中宣部和總政統一部署,軍隊新聞單位“新春走基層”活動如火如荼展開。全軍400多名編輯記者踏雪邊關,蹲點哨所,說兵言,寫兵事,解兵難,采寫出一大批接地氣、有底氣、聚人氣的精品佳作。
新聞在前方,記者在路上
除夕之夜,一個紀錄寫入甘巴拉雷達站站史——
建站以來,解放軍報社社長孫曉青是第一位夜宿甘巴拉陣地的將軍。這次“新春走基層”,孫曉青是職務最高、年齡最大、采訪點最艱苦、在邊防持續采訪時間最長的軍報記者。
新聞在前方,記者在路上,領導在排頭。龍年春節,全軍12家新聞單位主要領導帶領采訪組,風塵仆仆活躍在基層,率先垂范奔波在一線。
解放軍報社總編輯黃國柱,臨近春節趕赴3個偏遠連隊蹲點采訪,與官兵一起站崗、放哨。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社長賈永,春節期間蹲在濟南軍區某旅深入調研,采寫了4篇反映基層呼聲的調研稿件。
各軍區、軍兵種報社領導也走到一線。
前衛報社社長張振江、副社長羅茂夫帶隊深入一線連隊和冬季野營訓練場,采寫了《練:練就一股英雄氣》《樂:樂在軍營過大年》《食:食之有味心歡喜》《學:學有所獲強素質》等一組充滿感情、生動活潑的報道。
戰友報社社長易文華飛赴內蒙古阿爾山,采寫了《記者踏雪邊關行系列報道》。
空軍報社社長王斌,在除夕當天來到內蒙古渾善達克沙漠邊緣的多倫縣海拔1500多米的空軍某雷達站,采寫了《連隊是我溫暖的家》。
人民軍隊報社社長樊增民帶隊,來到蘭州軍區某師野外訓練場,采寫了《某紅軍師以抓信息化建設帶動部隊科學發展新聞調查》等4篇系列報道。
人民武警報社副社長沈曉泓、肖躍華春節期間深入北京西站、武警8674部隊采訪,相繼刊發了《帶著溫暖回家》《陪祖國過年》《一個名字一個連長的成長》等一批稿件。
到高原,到海島,到邊疆
新春走基層,選擇走向哪里,是對編輯記者事業追求最好的考驗。
解放軍報記者孫興維選擇的是阿里高原。1月16日,天山南北千里冰封。孫興維獲知一個信息:軍委、總部將派專機接62名滯留在阿里高原的邊防官兵回家過年。孫興維立即飛往阿里。這次,他全程跟蹤波林邊防連指導員黃敏忠的回家之路。
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記者倪寧選擇的是世界最高駐兵點——“神仙灣”。在海拔5000多米的喀喇昆侖山上,倪寧與戰友們戴著氧氣面罩,一路拍攝,一路編輯。
人民武警報駐站記者陳天平選擇的是雪域高原。1月17日至26日,陳天平跟隨武警總醫院的“送醫送藥送健康活動”醫療隊,累計行程8000多公里,寫出感人至深的《開往生命春天的列車》。
有一組數據見證了軍隊編輯記者的選擇:軍隊新聞單位“新春走基層”的編輯記者,到邊防一線的91人,到海島部隊的44人,到高原地區的26人,到零下30攝氏度以下高寒地區的43人。
登上高原之巔、深入海島艦船、奔赴風雪邊關……伴隨著龍年新春的腳步,軍隊新聞工作者一路走、一路思、一路看、一路寫。
捕捉生動場景,挖掘感人故事
回訪李素芝,是解放軍報“新春走軍營”采訪組進藏的重要任務之一。2月1日,解放軍報駐西藏記者站站長郭豐寬剛下高原,轉身又去追趕李素芝。同時,一個新欄目也在軍報一版亮相:“記者新春走基層·風雪追蹤李素芝。”
什么叫貼近基層?什么叫貼近官兵?參加“新春走基層”的軍隊新聞工作者說,摸一摸戰士的槍不是貼近,吃一吃戰士的飯菜不是貼近,甚至除夕之夜替戰士站一班崗也不是貼近,真正的貼近應該是從官兵的戰備、訓練、生活中體驗體會,傾聽他們的所思所想,感受他們的意志、信念和力量,從而寫出接地氣、有底氣、聚人氣的精品力作。
為了這一目標,元宵節之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軍事宣傳中心記者陳欣登上悶罐車,跟隨南京軍區某軍需倉庫的6名官兵執行遠程押運任務。在當地人稱之為“鬼齜牙”的三九天,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記者王剛等來到“黑河好八連”的界江冰哨,完成了報道《老兵王繼騰15年的新春心愿》。前進報社通聯工作編輯室副主任吳鴻財,“新春走基層”期間,利用7天時間,詳細點擊摘錄了沈陽軍區某摩步旅政工網“兵聲傾訴”欄目6000余條發帖和跟帖,采訪與帖子故事相關的70余名官兵。
春節前后,軍隊媒體共刊播“新春走基層”稿件1800多篇(幅、條),開設93個有特色的專題專欄,推出56個有分量的專版特刊。
在感動中思索,在感動中升華
新戰士都戴著手套訓練,而指導訓練的65名新訓班長的雙手因無法戴手套都被凍傷……在天寒地凍的第二炮兵某旅訓練場,這個感人的細節也深深地感動了正在這里采訪的火箭兵報記者汪志新,他連夜趕寫出的通訊《65雙凍手寫出的無字答案》,感動了讀者。
在感動中采訪,在感動中思索,在感動中升華……“新春走基層”活動中,軍隊新聞工作者肩負沉甸甸的責任,以飽滿的熱情奔赴座座軍營,堅持把“走轉改”當作一種理念來堅守、一種精神來追求、一種習慣來養成,在“走轉改”中提升綜合素質、樹立良好形象。
臺山島距離大陸27海里,是福建省軍區防區內最偏遠的一個小島。中央電視臺新聞主播康輝、軍事記者毛財旺,跟隨上島過年的軍嫂乘登陸艇前往臺山島。途中遇到浪高四五米、風力八九級的惡劣海況,但毛財旺仍堅持拍攝,康輝頂風浪現場報道。
“多聽聽戰士的鼾聲,就能多了解一些戰士的心聲;多聞聞戰士的汗味,就能多一些兵味。”這是戰友報社副社長劉永國的感悟。
接到“新春走基層”報道任務的時候,新華社解放軍分社記者賈啟龍剛剛結束在北疆邊防長達4個月的采訪報道才3天,他二話不說,又立即奔赴部隊……他的感觸是,“新春走基層”活動,真正走出了軍事記者的動力,走出了軍事記者的活力,走出了軍事記者的毅力。
人民前線報編輯喬暉除夕這天到軍區通信“中樞神經”的1號臺采訪,讓連隊官兵感到驚訝。她說:“這說明我們過去做得還很不夠。什么時候官兵看到我們不再吃驚,什么時候我們才算是一名合格的軍事新聞工作者。”
人民海軍報記者王宏博說,為黨立言應有人性溫暖,緊貼兵心才能傳遞溫暖,多和戰士們在一起,讓記者的心始終是熱的,采寫出的稿件才是溫暖的。
“好的新聞作品,不是靠妙筆生花,而是靠深入。植根軍營,深入官兵,那些鮮活的形象、動人的故事、生動的語言就會撲面而來,基層,永遠是新聞記者賴以生存的土壤、氧氣和水。”戰旗報總編室主任劉勵華道出了參加“新春走基層”活動軍隊新聞工作者的心聲。(解放軍報記者 費士廷 新華社記者 李國利)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走基層]“鐵路夫妻”:分離是為了更多人相聚
已是最后一篇
-
[走基層]“鐵路夫妻”:分離是為了更多人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