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地方主要新聞單位“新春走基層”活動綜述
羊年春節,萬家團圓,來自中央和地方主要新聞單位的記者編輯們卻在此時輕裝上路,奔向田野鄉村,深入廠礦車間,走進社區車站,記錄基層的可喜變化,見證華夏大地的喜慶祥和。
大年三十晚上,人民日報社浙江分社社長王慧敏趕到浙西淳安縣楓樹嶺鎮的下姜村。走進院落與農民攀談,連續聊了十余戶。為拍一張除夕夜下姜村的全景照片,他還深一腳淺一腳地爬到村里的制高點。發完稿件,已是初一凌晨4時。
年前,人民日報社河南分社采編部主任馬躍峰聽說南水北調移民村辦起“漁家樂”,心想過年了,水庫移民的生活怎么樣?于是按約定,年三十到移民村采訪。沒成想,采訪前一天夜里,兒子突然高燒。來不及陪孩子,就匆匆趕往移民定居點——滎陽市高村鄉李山社區。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正因為許許多多人民日報記者堅守在一線,“時時在狀態”,才有了春節期間一篇篇帶著“泥土芬芳”的暖心報道。
春節期間,新華社播發“新春走基層”稿件300余篇,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報道串聯起筑就中國夢的生動圖景——除夕夜,海南分社記者吳茂輝跟拍了三沙七連嶼北島守島人老陳一家,編發了視頻《三沙守島人的除夕夜》,樸實感人;大年初一,新華社播發稿件《“塌方式腐敗”后的年——山西呂梁春節見聞》,這是山西分社記者呂夢琦、魏飚深入“腐敗重災區”呂梁,通過兩天三夜暗訪多個部門、采訪30余名干部群眾后采寫出的反映呂梁當地百姓新期盼的稿件;大年初二,“新華全媒頭條”推出《致敬!愛上不回家過年的人》,展現堅守在公共服務戰線的基層勞動者平凡感人的故事……
解放軍報推出“新春走軍營”欄目,全方位展示廣大官兵投身強軍實踐的精神風貌。報社領導帶隊冒著嚴寒登上邊防哨所,與官兵同吃同住,一起站崗執勤,采寫出《那一天,習主席和我們一起站崗》等感人稿件。
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等也推出專版或專欄,刊發“新春走基層”稿件百余篇。這些報道生動講述了充滿親情、溫暖人心、喜慶祥和的中國故事,反映了各地新氣象新變化,得到讀者“點贊”。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組成數十支報道團隊,足跡遍布各省份和地區。中央電視臺大年初四的《新聞聯播》頭條用15分鐘講述了三個團聚的故事——武警戰士值守隧道15年,妻子用飄揚在車窗外的紅圍巾與丈夫實現6秒鐘的特殊團圓;列車長忙春運,70多歲的父母專程跑到站臺上見了她6分30秒;軍嫂八天七夜穿越千里風雪路,趕到駐守邊關的新婚丈夫身邊……“只為多看你一眼”感動了無數觀眾。
書寫時代篇章,根在基層,力量在人民。不僅中央媒體堅持“走下去”“沉下來”,地方媒體也用心傾聽百姓心聲,用鏡頭捕捉生活細節,奉獻了一大批接地氣的鮮活報道。
2月25日,北京日報推出4個版的特刊“新春走基層·記者回鄉記”,來自五湖四海的“我家過年故事”有細節、有味道、有情感,折射出令人振奮的時代圖景;南方日報記者沿著外來工摩托車大軍返鄉路,對這一群體的生活變化進行了細致觀察,采寫出稿件《26萬“摩托大軍”經肇慶返鄉》,流露出濃濃溫情……
新春佳節,新聞工作者放棄與家人團聚,以飽滿的熱情深入基層一線,體察國情民意、反映火熱生活,把報道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自己也收獲了更真切的體會、更真實的感動——“再苦再難,也要到一線去!”“新春走基層,不光是徒步走,更多的是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去走、去問、去研究,只有這樣,才可能將故事講好。”
來自基層、帶著真情的報道贏得了廣泛關注和好評。有讀者這樣評價:“字里行間‘帶著露珠’‘冒著熱氣’,散發著泥土的芬芳,聞得見汗水的味道,傳遞出百姓的熱切期盼。這樣的新聞老百姓愛看,這樣的新聞工作者值得尊敬。”(綜合人民日報記者和新華社記者史競男報道)
- 上一篇:
-
知識·創業·融入:返鄉專列上對話“新生代”農民工
已是第一篇
-
知識·創業·融入:返鄉專列上對話“新生代”農民工
- 下一篇:
-
邊慰問演出邊采風民間 藝術家在陜北老區“過足癮”
已是最后一篇
-
邊慰問演出邊采風民間 藝術家在陜北老區“過足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