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陜西省寧強縣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該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尋找食品的QS(質量安全)標識。黎德華攝/光明圖片 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二百余家餐飲單位負責人簽訂了《地溝油整治及餐廚廢棄物管理承諾書》,并在“拒絕使用地溝油”的宣傳圖板上簽名承諾。光明圖片 浙江省海寧市華豐村黨委書記朱張金代表這幾天出名了。在浙江代表團的會場,他給大家做了個實驗:拿出數粒“健康黑皮花生米”,扔進玻璃杯用冷水一沖,短短幾秒鐘,整杯水都變成了黑色。朱張金說,這些其實就是普通的花生米,為了能賣個好價錢,不法商人用含染色劑等成分的違禁添加劑,把皮染成了黑色。 “民以食為天,如果食品安全都不能保證,遑論其他!”在本次兩會上,食品安全一直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議題。他們既提出了不少問題,也在謀求解決的辦法。 問政府:機構改革能否理順監管體制? “食品藥品安全生產與監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就是多頭監管體制與部門利益保護。”湖南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院長蔣秋桃代表說,此次國務院進行機構改革,組建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取消了重復監管,堵住了盲點和漏洞,有利于食品安全監管。 “但我也有幾個問題,提出來供大家商榷。”蔣秋桃說,“首先,對特殊食品的管理,比如說煙、酒,還沒有納入大食品范疇,不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監管。這一點還應再考慮。” 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一直存在一個爭議:垂直管理更好,還是分級管理更好?“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都很明顯。垂直管理的最大優勢是能有效防止地方保護主義,劣勢是由于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很難讓人才到欠發達地區工作。分級管理的優勢在于能夠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劣勢在于如果地方政府認識不到位,很多工作很難開展。”蔣秋桃說,“我們現在實行的是分級管理,怎樣能找到兼容優勢的辦法,確實是個難題。” 其實,在食品安全監督上,群眾是最可靠的力量。民革吉林省委專職副主委郭乃碩代表說:“在食品安全監管這樣一個關乎全民健康的大問題上,民眾并非不想參與,只是找不到參與的節點。應盡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和支持民眾參與食品安全監管。” 問法律:是否應盡快修改《食品安全法》? 法律,是社會行為的準繩。現行的《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初頒布施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食品安全領域出現了很多新問題,要求修改《食品安全法》的呼聲不絕于耳。山東琴島律師事務所主任楊偉程代表說:“要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保障體系,提高食品安全的立法層次,確立統一的標準。” “現行的《食品安全法》對違法行為處理得太輕了!”兩會上,不止一位代表提出要在修改《食品安全法》時,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周春艷代表說:“堅持露頭就打,加大經濟處罰力度,要罰得傾家蕩產,還要毫不手軟地予以嚴厲的法律制裁。” “加大違法處罰力度,尤其是在資格罰和黑名單制度上要下大決心。”蔣秋桃代表這里說的“資格罰”,就是一旦發現企業有弄虛作假或違法等情況,就剝奪或限制其生產、銷售等資格。 郭乃碩建議,建立健全“各級政府總負責、相關部門負專責、企業負首責”的監管責任體系。把食品安全監管列為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實績考核重點之一,嚴格實行“一票否決制”;各相關職能部門徹底厘清監管范疇和責任邊界,做到“權隨事設、責隨事定,人隨事走”;要把食品安全責任與企業的“身家性命”牢牢地捆綁在一起,使之不敢以身試法。 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葛明華代表則注意到,對網購食品這種新途徑,法律上還存在漏洞。“建議加快修訂完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提高網絡食品經營主體的入市門檻,加強網絡食品經營實名制管理,實行網絡食品經營電子營業執照和食品流通許可證制度,規范網絡食品交易平臺服務提供者與網絡食品經營者的責任義務,防控網絡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 問標準:啥時能與國際接軌? “我國規定了104種農藥在蔬菜、水果等45種食品中的允許殘留量,共291條指標。而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規定了176種農藥在375種食品中的2439條最高殘留指標。”河北省三河匯福糧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克榮代表說,“我們國家在標準上是不是應該盡快與國際接軌?” 標準是食品質量的底線,既是約束企業的準則,也是重要的執法依據。石克榮說,除了與國際接軌,完善標準還涉及到整合、健全、加強可操作性等問題。我國現有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國家標準近1900項,地方標準1200項、行業標準3100項,有些標準甚至互相“打架”。他建議對現有標準進行清理整合,對不健全之處進行完善,對缺乏可操作性的標準進行修改。 郭乃碩提醒,標準的制定不能“區別對待”,要“全力以赴制定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在頂層設計上,要國家、地方、行業、龍頭企業‘多管齊下’,分門別類、各負其責,多個途徑探索、試驗、整理、申請,一個平臺發布。一經批準的標準,就應納入技術法規范疇,從而確立標準的強制性和權威性。” 僅有標準是不夠的,還要加強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的建設。“就拿湖南來說,省里雖然有8家較大的機構可以做食品檢驗檢測,但沒有一家能單獨把所有的指標都檢測完。換言之,要確定一種食物徹底安全,可能需要來回多次送檢。”蔣秋桃說,“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也要考慮到便民利民,既需要專業性,更需要系統性。”(記者 齊芳 殷泓 特約記者 任爽) |
- 在線評論
- 相關報道
- 新聞聚焦
- 聯盟聯播
- 深度評論
- 專題活動
- 身邊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