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當前中國的主題詞之一,也是今年兩會上的一大熱點議題。在諸如“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實現新型城鎮化”等話題中,城鎮化進程中的文化建設問題也受到不少人的關注。在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也聽到了這樣的陳述:“村莊建設要注意保存鄉村風貌”。這是對農村城鎮化的人文關懷,是非常了不起的進步。 文化既是春風化雨的浸潤,也同時沉積、附著于人們生活的一個個具體物件之中,大到城池建筑,小到器物陳設,莫不如此。所以,城市或者鄉村的外在風貌,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的體現。輕易改變它們,有時就會傷及文化的有序傳承。 代表委員們之所以為這個問題擔心,既有前車之鑒,又有眼前之憂。在上一階段經濟發展唱主角的改革中,我們在文化建設、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留下了諸多遺憾:文化歷史建筑屢遭拆除;諸多民間藝術瀕臨失傳;傳統戲曲藝術觀眾稀少;文物保護力不能逮;城市媚俗化傾向嚴重,城市千人一面……可悲的是,當城市面貌在簡單政績觀的沖刷下變得啼笑皆非之后,一些農民的遷居房也同樣被生硬地“粉刷”,成為集體宿舍式的建筑群落,喪失了居住的溫度和生活的趣味。 失去人文精神、無視文化前提的改革,很容易走進問題越變越多的怪圈,結果往往是失去的和得到的一樣多,有些甚至會成為永遠無法彌補的隱痛。城鎮化,也可理解為是進一步的改革,應該是對過去粗線條發展的細致化和梳理,而不是簡單地疊加“手術”。 農村是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某種程度上,它是“最中國”的部分所在,承載著最具中國特色的地方和民族文化。觸動農村,就是在觸動著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根本。當幾億農民變身為市民后,它給中國帶來的變化將空前巨大,中國社會的變遷也將會是史詩性的。落實到具體的小問題上,當農民脫離土地,作為鄉土文化的載體,那些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民居將如何保存?一些文物古跡是否會在鏟車聲中一去不復返?那些符合農村生活節奏的剪紙、刺繡、蠟染等民間技藝又何以存活?那些頗具盛名的特色農產品,如何繼續生長、生產?所有這些物質的、非物質的遺產,都需要我們提前充分思考和應對,否則,我們就要再次遭遇民族文化的無情流失,留下一個文化面目模糊的中國。假如有一天,我們的目光掃過偌大的中國,無論城市鄉村,盡是呆板的“營房”和怪誕的地標時,那無疑是一出現代化的悲劇在上演。 任何改革的出發點都在于人們的福祉,這福祉,從來都不能將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富足排除在外。真心希望城鎮化進程中,每一名布衣草民,尤其是執一方之政的官員,能曉文化之利害,明自身之責任,不再傷及文化。它已經營養單薄,禁不起一而再、再而三地凋零。我們并不僅僅活在當下,腳下并不是一片虛無,而是站在歷史的厚基之上,翹首以待改革的成果。 |
- 在線評論
- 相關報道
- 新聞聚焦
- 聯盟聯播
- 深度評論
- 專題活動
- 身邊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