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把文化改革發展“列入各級政府效能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引發部分代表委員對新一輪文化項目“大干快上”的擔憂:文化創意園“有園無戲”,沒有創意產品,不能吸引受眾,反倒是地產開發紅紅火火。 一些代表委員呼吁,提升“軟實力”要遵循文化規律,發揮指揮棒的科學引領作用。
**代表委員的擔憂**
園區遍地開花,有名無實少創意
“文化園里什么企業都有,同質化傾向嚴重。”全國政協委員高抒調研中發現,一些文化園區“掛羊頭賣狗肉”,名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實際上多為商業辦公、休閑娛樂,靠地產開發、收取租金盈利。
在全國人大代表朱瑞蓮看來,由于特色不鮮明、規劃不合理等原因,一批“投資大、占地多、名頭響”的文化項目和產業園市場慘淡,有的“還未建好,已經夭折”。
量多競爭力弱,中國“故事”輸出困難
“大而不強、輸出困難。”我國文化產業的現狀引發代表委員關注。中國GDP躍居世界第二,但文化產業占比不足4%,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10%、美國25%的比例。中國每年拍攝600多部國產電影,七成沒有機會上映。2012年全國票房排名前十名的電影中,華語電影只占三席。
文化繁榮唯“GDP”是瞻 簡單與市場接軌是媚俗
全國人大代表鄭曉幸: “當前文化建設陷入一些誤區。”化的本意是以文教化,文化建設要從長期性入手。慢慢地文,漸漸地化,才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但在一些地方,卻出現文化被政績、利益捆綁,文化項目急功近利上馬、多快好省的實施文化建設現象。<<<詳細
**文化難量化,指揮棒如何科學指揮?**
文化企業走出‘攀比貪大’誤區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要警惕泡沫式、運動式、功利式文化建設,文化產業要走出‘攀比貪大’誤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群眾共同參與給力。”“在文化產業領域,并不是越大越好,要激發中小文化企業的活力。”鄭曉幸說,國內發展文化產業的路徑是依靠政策推動,“做大”文化企業,導致文化產業扎堆在特大城市、直轄市,而國內2000多個二三線城市、鄉鎮,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產業。<<<詳細
文化產品不是完全被市場需求牽著走 文化本身不僅是文化問題,還關系到社會道德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判斷文化產品的好壞,不能只有商業判斷,更應該有審美的標準、道德的標準。“文化產品應該對公眾有引領作用,而不是完全被市場需求牽著走,否則,這樣的產品對塑造中國人的品格,對中國人內心世界的建設能有什么意義?<<<詳細
將文化創新上升為國家戰略
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修松委員:探索文化創造需要進行頂層設計,文化創新應當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樣推動的文化創新,會使我們民族文化創新性增強,會使人民涌動創新激情,自發進行各種創新,從而帶動科技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以及方方面面的創新。<<<詳細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人大代表楊飛云: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已經有了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但還沒有文化的發展戰略,因此完善文化戰略頂層設計迫在眉睫。“頂層設計”是否高瞻、科學、可行,將決定整個系統運作的成敗。因此他建議,文化戰略頂層設計既要保障國家的利益,也要保障人民的利益。<<<詳細
優化創作氛圍,更多關注背負使命、張揚創意、甘于寂寞的藝術家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當務之急是優化文藝創作的氛圍與空間,激發其根源上的創造活力。要給藝術創造以真正的理解和支持。
藝術家中有的“走市場”,有的“望星空”。那些背負使命、立足個性、張揚創意、甘于寂寞的藝術家,都是“望星空”的人。這類藝術家往往在民間、在底層,如何支持他們,應高度重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