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代表(人物素描:郭紅松)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崛起夢’與今天的‘中國夢’一脈相承,強國、富民,是我們不變的追求。”剛剛到任偉人故鄉的江蘇省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代表談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夢想,言辭懇切:“民生最優先,發展最關鍵,一切工作都是為了百姓能更幸福。” 記者:什么樣的幸福才是百姓最需要的? 姚曉東:我認為親民愛民,不能停留在給錢給物。老百姓真正的幸福是辦事不求人、生活舒心、精神富足。如今,機關都在轉作風,嚴密的制度和監管是要讓政府更加精通業務、辦事不教條、不踢皮球。 此外,親民愛民也不僅僅是幫助老百姓辦一兩件事,而是要把實事辦實、把好事辦好。總而言之,老百姓不僅有吃穿住用的需求,更需要身心愉悅。 記者:處于蘇北欠發達地區,淮安如何提升發展質量? 姚曉東:提升發展質量,第一要在產業轉型上做文章。淮安注重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積極培育和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變輸血為造血,特鋼、電子信息等五大千億元主導產業和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初具規模。 第二,要抓住人才這個關鍵。淮安將優化人才軟環境放在第一位,政府實施了包括領導與人才結對、一站式服務等舉措。目前,4名國家“千人計劃”人才,50余位省、市“雙創人才”紛紛拎包入駐,富士康科技、達方電子等大批知名企業也在這里聚集。 第三,要搭建更寬廣的舞臺。如今,我們期盼的是淮河生態經濟走廊規劃建設能上升為國家戰略,形成以淮河為紐帶的區域一體發展經濟格局,用更好的平臺實現更好的發展。 記者:您認為蘇北的發展需汲取蘇南怎樣的經驗和教訓? 姚曉東:我們認為蘇北不是“欠發達地區”,最多是“后發展地區”。因為有先后,所以后發地區要汲取蘇南發展初期忽視環境的教訓,還要注意蘇南落后產能北上。說白了,青山綠水才是最大的民生。近三年,淮安累計完成園林綠化建設項目110個,實現總投資50億元,新增公共綠地2100公頃,初步形成“生態相連、文脈相融”的生態架構。(記者 鄭晉鳴) |
- 在線評論
- 相關報道
- 新聞聚焦
- 聯盟聯播
- 深度評論
- 專題活動
- 身邊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