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翼:延續鄉村文明的“基因”
發表時間:2014-03-10   來源:解放日報

全國政協委員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 周祖翼

  通過鄉村文化建設,重建人們對親情、鄉情與場所的聯系,做到即便“離鄉”而不“忘鄉”,真正“記得住鄉愁”。

  新型城鎮化過程,必然導致農村勞動力外流,不可避免造成農村的空心化。農村空心化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有二:一是農村千百年來形成的家族社會關系,將隨著人口的遷徙流動,面臨徹底瓦解的局面;二是與家族社會關系密切相關,且因應自然人文環境的風土建筑遺產,會失去存在基礎最終消亡。我國的風土建筑一般均用木、土等材料構建,更易受潮濕、生物等病害影響,更加依賴于周期性的維護,農村人口的流失,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鄉村建筑遺產。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鄉村文化遺產也是中國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統計,在我國40余萬處不可移動文物中,半數以上分布在村、鎮當中。文物之外,構建鄉村聚落景觀 “底色”的風土建筑更是數量巨大、內涵豐富,對其進行保護是實現城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對鄉村建筑遺產的保護,近年來主要是文物類別的保護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的保護。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到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鄉土建筑的數量不斷增長;自2003年以來,已公布五批共181個歷史文化名鎮、169個歷史文化名村,有的省也推進了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評定工作。然而這些相較于鄉村建筑遺產的數量和緊迫的現狀仍是遠遠不足,特別是在城鎮化浪潮中矛盾尤為突出。

  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城鎮化進程中的遺產保護也提出了要求,例如“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等要求。

  我認為,合理地推進城鎮化,需要加快進行鄉村建筑遺產的全面調查和評估。應當趕在遺產破壞、消失之前完成調查、測繪、評估和保護規劃工作,對具有較高價值的村落予以緊急保護,并進行政策、資金傾斜。

  應分級加大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的力度。鼓勵各省、市評定省、市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督促各地加快出臺保護條例,增加各級名鎮名村數量,加大各級政府對鄉村遺產保護的投入。

  鄉村建筑遺產既包括物質遺產,也包括口手相傳、深具地方特色和傳統智慧的非物質遺產。這些“無形”的遺產是有形遺產特征延續的重要“基因”。可通過匠藝采集整理、地方杰出匠人的認定與資助、舉辦匠藝培訓和研討班等措施,促進非物質遺產傳承人留在當地,達到記錄、保存和激活這些無形文化遺產的目的。

  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再生是當代建筑遺產保護的大趨勢。鄉村遺產的保護更應與鄉村社會結構的轉型、城鄉功能的重新界定相適應,避免出現單純的高檔化、商業化現象。必要時探索鄉村建筑遺產“流轉”、“活化”的新路徑,發展有歷史記憶、區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鄉村。

  建筑遺產是特定地域居民身份認同的重要媒介,通過鄉村文化建設,重建人們對親情、鄉情與場所的聯系,做到即便“離鄉”而不“忘鄉”,真正“記得住鄉愁”,促進文化的傳承。

責任編輯:梁海燕
人妖啪啪综合AV一区TS人妖,欧美自慰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不卡人妻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日本入室强伦姧bd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 亚洲一区自拍偷拍 | 日本午夜啪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