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 廣東省中山巿市長陳良賢代表 注重“人”的城鎮化 堅持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中山市有一些實踐體會。一是要注重“人”的城鎮化,避免傳統城鎮化“重物輕人”和“半城鎮化”的傾向。多年來,我們緊緊圍繞人的核心需求,統籌謀劃、穩步推進“勞動、身份、生活、心理”四大進城工程,在全省首推異地務工人員積分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覆蓋全體新老中山人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二是要注重城鄉一體,避免傳統城鎮化城鄉分割分治的傾向。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把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人口轉移以及發展農村經濟結合起來,改革戶籍登記制度,統一為中山市居民戶口,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要注重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環境,避免傳統城鎮化對資源利用粗放和生態環境破壞的發展。(記者 鄧 圩 羅艾樺) 湖南省懷化市市長李暉代表 扶貧力求“真扶貧”“扶真貧”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地方要優化整合扶貧資源,實行精準扶貧,確保扶貧到村到戶。因此,需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做到“扶真貧”“真扶貧”。 要摸清貧困的底,通過群眾評議、入戶調查、公告公示、抽查檢驗、信息錄入等,把貧困人口識別出來,完成建檔立卡工作,確保扶貧有的放矢;同時建立起動態管理機制,實現扶貧對象有進有出、扶貧信息真實可靠。 精準了扶貧對象,還必須精準扶貧措施和資源配置。今年初,懷化市制定了兩個三年行動計劃,一個是讓扶貧工程到村、到戶、到人,另一個是集中力量抓好貧困地區教育,不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 在扶貧資金使用上,對各類扶貧資金進行整合,不“撒胡椒面”,集中力量辦大事;讓企業與貧困戶通過金融紐帶相連,用產業帶動增收,用市場化手段實現“金融扶貧”。(記者 顏 珂 白之羽) 天津市寧河縣委書記李樹起代表 “讓利于民”要貫穿城鎮化過程 推進農村城鎮化,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抓手,也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地從農村變成城鎮,要注重發展產城聯動。因此,要注重頂層設計,強化規劃引領,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堅持一鎮一策。比如,七里海新區突出濕地特色,依托七里海濕地這一“國”字號品牌,積極推進七里海生態保護。 統籌考慮城鎮的產業支撐問題,同步抓好農業產業園區、示范工業園區建設,讓群眾安居樂業有保障。把“讓利于民、施惠于民”理念貫穿城鎮化全過程,強化以人為本,要統籌考慮農民的住房,就業、增收、保障等問題,精心研究補償安置辦法,讓群眾“搬得進、住得起、過得好”。(記者 朱 虹) 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華元代表 幫助農民工“轉型”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如何讓農民工擺脫尷尬境遇,使其真正轉型成為新型產業工人,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成為鞏固黨的執政之基的政治問題。 從農民工轉型成為產業工人,進而成為新型產業工人,這需要城鄉兩個方面、政企兩個主體共同努力。建議突出政策引導,從國家層面加強組織協調,將此項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計劃安排專項資金,明確專門機構和人員實施并對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加強制度創新,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外來務工人員根據職業和工作年限享受相應的公共服務制度,使他們真正融入城市;開展技能培訓,委托培訓機構為農民工提供培訓,并建立統籌的農民工技能提升激勵機制。同時要擴大職業教育的規模,從源頭上保證產業工人的質量和數量。(記者 楊 彥 付 文) 廣西玉林市委書記王凱代表 喚醒農民手中“沉睡的資產”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向農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去年,廣西玉林市按照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的要求,以“還權賦能”為核心,在全市范圍內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上房屋所有權、林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等農村“六權”進行確權頒證,把農村各類產權明晰到村、到戶。 我們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打下了良好基礎。未來,我們將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地去推進,讓農民把手中“沉睡的資產”變為擴大再生的資本,以增強農民財產性的收益、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記者 龐革平 謝振華) 寧夏固原市市長馬漢成代表 新型城鎮化要“三新” 新型城鎮化建設,對貧困地區是難得的機遇,它賦予貧困地區后發優勢。固原地處寧南山區的落后地區,需要靠產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我們在城鎮化過程中走過很多彎路,集中體現在人與地、產業與生態、城與鄉之間的矛盾。破解這三個矛盾,必須依靠新型城鎮化。 我認為有三個方面。一是理念要新,讓城鎮能夠實現地域特色、歷史記憶、傳承文化三位一體;二是規劃新,城鎮化發展,應該融經濟發展、城鄉規劃、國土管理等多規合一,綜合解決問題;三是治理手段要新,從鄉鎮到農村,我們都應嘗試運用先進的管理手段,延伸公共服務,實現社區化管理、數字化管理。無論是中心城市還是大縣城,或者中心鎮,都應該成為承載生產、生活、生態的合理、有效、節約的空間。(記者 朱 磊 吳月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