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歷時11天的2014年全國“兩會”圓滿結束,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旋律在這個春天的盛會里奏響,豪邁雄壯、催人奮進。 肩負億萬人民重托,代表委員們著眼于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積極建言獻策,共謀發展大計。 萬眾矚目的“兩會時間”,見證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偉大進程。 盡職履責 為提升國家治理能力貢獻智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程恩富當了兩屆全國人大代表。他告訴記者,上了七年“兩會”,今年“格外高興”。他每年都要提4到6條建議,而今年提的建議得到的反饋最多、最迅速。他在人大代表團全體會議上提的4條建議中,有兩條在四五天內就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反饋。程恩富說,“不像議案和提案,代表委員在會上說的意見建議并非必須反饋,但我們的意見建議得到了高度重視,說明政府更加注重通過‘兩會’吸納民智、集思廣益。” 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王懷超表示,作為保障人民參與國家治理的重要平臺,“兩會”充分體現了多元主體合作共治的特點。在“兩會”的平臺上,人民通過人民代表表達心聲,各政黨、界別、人民團體通過政協委員建言獻策,在各個領域參與改革進程、共同推動社會進步發展。 ——2013年9月,國務院下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充分采納了全國政協推出的有關霧霾等大氣污染防治提案中的主要建議。 ——2013年12月,實施了50多年的勞動教養制度正式廢止。這背后就有全國人大代表的積極推動。多年來,多位人大代表都曾提出過改革或廢止勞教制度的議案和建議。 ——2014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關于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這與近年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的呼吁有密切關系。 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政治發展研究所所長賀東航認為,充分發揮全國人大、全國政協聯系群眾,反映群眾意見和訴求的優勢,整合民情、民意、民智,可以在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形成橋梁和紐帶,為黨和政府作出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正如王懷超所言,代表委員們要敢建真言、獻諍言,這正是代表委員的職責所在,也是社會主義民主得以運轉的依托。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代表委員加快提高履職能力現代化水平。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金太軍說,“好聲音”在今年的“兩會”上多了起來,說明代表委員們參政議政的能力總體在提高,履職更加盡責。“這是中國政治文明進步的一個生動表現。” 民主法治 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保駕護航” “兩會”會期雖然結束了,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當下,“兩會”探索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努力才剛剛開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進程的努力不能松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日前在廣西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要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國家各項事業、各項工作在法治軌道上運行。“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擔負重要職責,要繼續把堅持依法治國、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作為重要任務。” 修改預算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修改立法法、食品安全法、安全生產法、證券法等;制定資產評估法、航道法、期貨法……今年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列出了這樣一份詳細的立法清單,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制保障。 受訪代表委員認為,本屆人大常委會完善了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見機制,同時健全公眾意見采納情況反饋機制,積極回應社會關切。這種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做法值得贊賞。 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人民政協今年的工作將“協商民主”放在了突出位置,要充分發揮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 “中國的協商民主不同于西方的選舉民主,也與西方語境下的協商民主不盡相同,可以說,創造了民主的獨特內涵和中國路徑。”金太軍說,他期待協商民主的制度體系建設能取得進展,形成一套完整的、規范有序的、可操作的制度體系。 與時俱進 提升“兩會”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作用 今年9月,我們將迎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同樣在今年,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應當如何推動“兩會”制度與時俱進,從而進一步提升其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作用? 受訪學者表示,現有“兩會”制度已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架構了平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絕不是要另起爐灶,而是要充分發掘既存制度的政治效能,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治理能力,健全和完善我國的治理體系。 “代表委員應該深入基層,了解一線情況,收集原始資料,用扎實的調研為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做準備。”賀東航表示。 預算案看不懂,是很多代表委員連年反映的問題。“對著幾個沒有來龍去脈的指標,很難搞清楚預算是否合理。我懂經濟,就算看得懂預算,但在極短的時間里也來不及去認真審查。”一位有經濟學背景的全國人大代表告訴記者,通常討論很熱烈的小組會議,一到了討論預算時就會冷場。 對此,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所長黃衛平深有同感。他說,要提高治理能力、要反腐,就應該增強人大對財政預算決算審查監督的實效,希望將來能采取措施改變這一狀況。 黃衛平還談到,應進一步拓寬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渠道,拓寬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深度和廣度。例如,“兩會”閉會期間,有些人大代表主動在各自選區接待當地選民群眾,把他們的意見、訴求加以整理,以此作為議案的重要來源。政協委員也可以效仿這種做法,但應更多地聯系所代表的社會界別,反映其中存在的問題。 學者認為,承續光榮與夢想,肩負責任與使命,具有中國特色的“兩會”制度必將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強大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中國社會科學報 記者 毛莉 明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