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記者 李鑫 攝 又到兩會。 北京,天安門廣場西側,每年3月,人民大會堂就會成為鏡頭里的一道獨特風景。胸前掛牌意氣風發的代表委員,長槍短炮“搶身位”的記者,統一著裝的服務人員,氣宇軒昂的武警戰士——中國又進入了一年一度集中參政議政的“兩會時間”。 那么,關于兩會,公眾究竟在關注什么? 最矚目 收入分配、反腐倡廉、環境保護 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召開。此前,對兩會的關注已經不斷升溫。截至3月2日18時,新浪微博上關于兩會的信息,已接近8000萬條;在百度的搜索欄中輸入“2015全國兩會”,能檢索到326萬條相關信息。 兩會,代表委員履職盡責。他們能為百姓說什么話,提出什么議案和提案,民眾非常關心。人民網所做的“2015兩會熱點調查”,截至3月1日,參與的人數已經接近400萬。 在回答“你最關注什么話題”時,人民網和新華網的網友,都把最多的票數投給了“收入分配”和“反腐倡廉”。在人民網上,這兩個選項都獲得了50多萬張選票。此外,雖然“經濟新常態”是今年網絡調查的“新面孔”,但也排在了人民網最受關注話題榜的第三名。人民日報客戶端的數據顯示,“收入分配”也排在公眾兩會關注熱點的第一位,而“食品安全”“環境保護”“醫療衛生”票數相當。涉及民生的話題,總會受到格外的關注,因為這是最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新華網上,由網友票選出的“兩會十大熱點關注話題”中,既有食品安全、醫療、養老、教育公平這樣涉及切身利益的具體問題,也有依法治國、簡政放權這樣的“高大上”話題。而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污染問題,則一直是在街談巷議中常被提及的兩會話題。 最期待 民眾有“獲得感” 其實,2015年,對于兩會來說,還有特殊的意義。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短短的兩句表述,背后蘊藏的是深刻意義。我們會問,這一年,究竟關鍵在哪兒?究竟如何開局? 全面深化改革,去年是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改革的緊迫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一年就開了8次會議,研究部署多項重大領域的改革方向和方案。而進入2015年的兩次深改組會議,對“落實”強調得更多——如果說去年,民眾對改革更多的是充滿期待,那么今年,這種“期待感”就更多地需要轉化為“獲得感”。 比如,大家關心的是,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中國如何在調結構、促升級的同時,保持增長的穩定?在人民網“2015兩會熱點調查”上,近八成網友對中國經濟表示了樂觀,認為眼下經濟轉型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經濟良性健康發展。 “全面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同樣值得期待。十八屆四中全會定下180多項具體改革任務,在中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期間,這些改革措施如何進一步落實,就成為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開局之年”的關鍵看點。 最生動 依法治國的直接體現 有記者告訴我,每年跑兩會,每年都有新鮮感。我問為什么,他說,你還能在多少場合看到中國政治如此多的面相?還能在多少場合,跟這么大一個國家的總理直接對話? 的確如此。在我看來,兩會是中國依法治國方式的直接體現,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生動實踐。 為什么這么說?這是因為,每一位代表委員,都是為人民代言。因此,他們說什么話,提什么議案提案,就變得非常重要。而兩會的議案提案究竟能否落實,從而保障和改善人們的生活,也能影響百姓對這一政治制度的“獲得感”。 因此,當我們談論兩會的時候,談論的不僅是具體的熱點話題,我們關注的,是這個巨大國家的發展未來,不但是經濟的未來,也是民主政治的未來。這個未來,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