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安徽省全椒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月十六走太平”民俗活動中,民間藝人在表演舞龍。顏閩航 攝 北斗村成立的農民樂隊。記者 韓業庭 攝 隨著城鎮化的加快,消亡似乎是很多文化遺產難以逃脫的宿命。有人說,算了吧,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讓文化遺產跟其所屬的時代一起消失吧。 “從目前來看,有些文化遺產的消亡的確不可阻擋,我們尚未找到行之有效的保護辦法,但我們不能因此無所作為而讓文化遺產自生自滅。”中國藝術研究院非遺保護中心主任田青委員說。 “就像我們的父母,老了、病了、得了不治之癥,連醫生都告訴我們可能治不好了。那我們會怎么辦?難道我們就眼睜睜地看著父母死去?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繼續給父母治病,因為我們要盡孝心。”田青說。 在田青看來,對待文化遺產應該像對待我們的父母一樣,因為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根脈,保留著民族文化的魂。 田青說,關于文化遺產的保護,盡管目前尚無絕對有效的具體辦法,但在理論上我們至少可以朝幾個方向努力。首先要讓生病的父母有繼續活下去的愿望——讓非遺傳承人等文化遺產的當事人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堅定保護文化遺產的信念;其次,要把父母轉到最好的醫院,用最好的藥,以延長父母的生命——利用當下一切可行的辦法,盡可能延緩文化遺產的消亡速度;最后,看看社會上有無治病的新藥或新方——繼續探索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機制、新方法。 四年前,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關峽委員帶領團隊,走進重慶市南岸區迎龍鎮北斗村,慰問演出之后,幫助該村建立了一支農民銅管樂隊,同時免費提供樂譜樂器并手把手教村民使用。 高雅藝術能否在基層找到“知音”?四年過去了,時間給出了最好的回答。“這支40多人的農民樂隊,從最初連樂器都吹不響,到現在能夠奏出五六個聲部,已經達到了‘準專業’的水平。”關峽說,“基層群眾對音樂藝術的熱愛讓我驚訝和感動。” “埋下文化的種子容易,但要讓文化的種子發芽、扎根、開花、結果,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種文化’要取得效果,還需要形成常態化機制。”關峽說。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樂隊首席劉云志委員認為,為了推動歌劇、舞劇、交響樂等高雅藝術走進基層、扎根基層,地方文化行政機構應該主動作為。只有先把群眾文化土壤翻動起來,才能為播下文化的種子奠定基礎。 一方面要在基層“種文化”;另一方面對存在于民間的各種文化藝術更要加強保護,否則“新種的文化沒有成長起來,原有的文化卻已消亡。”在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委員看來,除了這些年啟動的中華文化傳承工程、地方戲曲振興工程等文化保護工作,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對傳承保護傳統文化藝術的文藝機構和民間文藝組織給予扶持。(記者 韓業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