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在全國政協社科界別小組討論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景源委員提出“中國發展需要什么精神”的問題,引起在場每一位的共鳴。當圍繞簡政放權、創新創業、“三農”發展、金融改革等建議時,代表委員也對經濟社會建設產生了一些形而上的思考。 正如北京大學教授申丹委員所說,小康社會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社會,也要更多地關注人文精神、國民素質和道德品質的發展。 多個界別的委員在討論中都談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醫藥衛生界別小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就提出,建立完善的器官捐獻體系,不僅要注重人員的專業知識,還需要開展人文精神教育。 一個民族和國家,如果丟掉了人文精神,就會失去未來。“人文精神”不僅包含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和體現,也反映出科學精神的內涵。2014年2月,本報陸續推出“弘揚中國人文精神”系列報道,旨在深刻呈現當前國民的人文精神狀況,弘揚中國人文精神。 弘揚人文精神,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曾多次強調“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時代需要人文精神的回歸。 弘揚人文精神,關涉國家改革與發展。人文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以人為本”,當前國家在改革、政府在轉變,一切都在圍繞著“以人為本”進行。城市建設、農村發展、科教文化、財政征收與分配、政治改革都要“以人為本”,才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將關乎人民群眾的利益落到實處。 如何弘揚人文精神,發展人文文化。有委員建議,將“大力發展教育文化事業,提高國民整體素質”作為政府工作報告單列部分。吉林大學教授孫正聿委員認為,將教育、文化事業放在“持續推進民生改善和社會建設”部分,并未凸顯教育、文化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性,建議加大表述分量。 多位委員表示,提高人文素質,加強人文教育,發展人文學科,是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一流大學必不可少的條件。缺少人文素質培育的大學教育,只注重功利和工具式的教育,注定是不成功的,這關涉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前途命運。(記者 霍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