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秦交鋒、張麗娜)“老鄉,小馬哥可以幫你捎話到兩會上!”在一款名為“云種養”的App上,全國人大代表馬瑞強,迅速征集到了包括產業扶貧、農業補貼、農村創業等一百多條農民網友的心聲。在今年兩會上,他結合農民兄弟的想法以及自己創業的經驗,準備提出關于加快農村電商發展、加強對“互聯網+農業”支持力度等建議。
2013年馬瑞強第一次上會時,他把自己種植的水果玉米帶到了會場,希望人們關注他從農村帶來的鮮活建議。這位中國農業大學的“80后”微生物學博士,畢業回到家鄉內蒙古種地。他想做一名新時期的職業農民。連續幾年,他帶到會上的都是事關職業農民發展的建議。今年,他更多關注的是“互聯網+”的內容,他認為農村的產業發展要緊跟互聯網。
2015年,農村互聯網銷售額已經超過1400億元,正在成為引領農民致富,特別是引導農村農副產品走向市場、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說起互聯網在農村帶來的變化,馬瑞強特別起勁。他說,農村就像是一塊等待開發的寶地,各類社會化服務都在向農村拓展。尤其在城市電商市場日趨飽和的背景下,農村電商順勢崛起,農產品進城加工業品下鄉,既幫助農民開拓了增收渠道,又激發了農民的消費潛力。
但是,馬瑞強在調研中發現,在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工業品下鄉質量得不到保障,農民經營意識薄弱,品牌打造犯難。盡管不少快遞企業都在謀求市場下沉,但農村居民居住分散、貨量少,加之村級快遞布點成本過高,出于利潤考慮,幾乎都還停留在縣、鄉鎮范圍,并未觸及真正的農村市場。這些問題如何有效解決,成為農村電商普及、農民脫貧致富的關鍵。
“農業適應互聯網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農業的規模化發展。”馬瑞強說,在農業領域,一些城里青年人返鄉創業,無奈基層創業的氛圍很差,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亟需建設一批新型農業創業園區,發揮園區聚攏資源、帶動氛圍、吸引資本等優勢。
他說,如果在農村建立集中連片的創業園區,幫助農民貸款,為創業青年提供服務,就能解決農村面臨的產品營銷、技能培訓、物流管理等問題,還可以培養農民的“互聯網+”意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汪國新: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正當其時
已是最后一篇
-
汪國新: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