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如何真正做到立于時代潮頭,是一個值得深長思之的問題。
時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地體現在時代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上。只有抓住這些矛盾和問題,從理論層面予以分析、提出應對方案,并以此推動和引領時代的變革,才是真正把握住了這一時代。把握時代好比通關游戲,問題就是關卡,不斷攻克時代提出的問題才能順利通關。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馬克思強調,“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要求,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
當前,要真正研究解決時代問題,應當糾正三種脫離時代、回避問題的研究傾向。一是純文本化傾向。從事研究,當然需要必要的文本,但不能將文本絕對化,成為研究中唯一的來源和依據。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做好研究工作的不二法門。純文本化的研究不關心現實如何變化,只熱衷于從文本中尋找問題、依靠文本的推演解決問題,并將這種從文本到文本的思維演繹視為有學問的表現。這種將文本“神圣化”的做法,無疑割斷了研究與時代的聯系,遮蔽了真正的問題所在。二是洋教條化傾向。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對西方理論的依賴是比較嚴重的,自身學術理論的原創力、創新力不足。而中國道路、中國經驗與西方國家存在本質差異,靠簡單照搬西方理論框架、模型來分析解釋中國現實問題,結果只能是食洋不化、削足適履。在革命年代,毛澤東同志強調,“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今天在改革發展歷史新時期,結論同樣如此。三是碎片化傾向。在學科劃分越來越精細化、學術研究越來越專業化的同時,伴生了研究的“碎片化”傾向。學術研究陷于瑣碎、片面、狹隘的境地,缺乏系統性、宏觀性和整體性研究,導致理論研究“去中心化”“去規律化”,無法也無力對宏觀的社會歷史現象進行總體把握和系統說明。反思是為了更好地前進。擺脫純文本化而結合實際,告別洋教條化而立足本土,超越碎片化而胸有全局,當代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才能真正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以對時代問題鉆艱探深、攻堅克難的理論姿態挺立于時代潮頭。
習近平總書記談到,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庫茲涅茨的《各國的經濟增長》,“這些著作都是時代的產物,都是思考和研究當時當地社會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結果”。這一論述,俯仰千秋,意蘊深長。它意味著,只有時代的,才是歷史的,只有擁抱時代,才能傳諸久遠。(王廣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研究室主任)
- 上一篇:
-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理論自信
已是第一篇
-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理論自信
- 下一篇:
-
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
已是最后一篇
-
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