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人大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側記 為民務實清廉,一個時代的宣言。向群眾問政、問計、問診、問需、問暖,征集發展金點子,匯聚群眾大智慧。年初,湖北省宜昌市開展的“五問”活動,讓群眾感受到黨就在身邊,干部就是親人。 心動,行動 ——“結親”結到貧困山旮旯兒 夷陵區三斗坪鎮柘木坪村三組村民黃世祥沒有想到,家里會來那么多“客人”。 2月27日,宜昌市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張建一帶領市直12個部門負責人,到該村開展“五問”活動和扶貧調研,第一站便是黃世祥家。 柘木坪村是宜昌市今年剛篩選出的30個特困村之一。該村一半以上的村民人均純收入在4000元以下,60%的村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80%的村民面臨吃水困難。 “糧食夠不夠吃?”“養豬了沒有?”張建一問?!凹Z食不是很充足,每年用低保錢買34斤肉。”黃世祥答。他身體殘疾,一家三口年收入僅1000多元,生活非常困難。 “要想一起過上好日子,還很困難吶!”臨行前,張建一對隨行人員說,一定要想辦法,對這部分特殊群體實施救助,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困難。 在與基層群眾、基層干部、黨員代表座談時,大家提出危房改造、飲水困難、道路硬化、產業發展等10多項急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市委、市政府兩年內,要在這里打一場脫貧攻堅戰,通過市區財政配套、扶貧資金和社會捐助,給每個村籌集1000萬元,讓30個特困村徹底脫貧。”宜昌市扶貧辦負責人一席話,讓現場干部群眾熱血沸騰。 身入,深入 ——“五問”問暖群眾心窩子 為把“規定動作”做實做細,宜昌人大自創了一套“組合拳”,黨員干部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廣泛開展“五問”活動,即把群眾當主人,問政于民;把群眾當老師,問計于民;把群眾當大夫,問診于民;把群眾當朋友,問需于民;把群眾當親人,問暖于民。短短一個多月,人大機關黨員干部走訪100多戶困難群眾,座談800多名基層代表,收集各類意見和建議300多條。 “我做了30年村小組長,為什么退了不能享受國家工作人員待遇?”夷陵區中堡村一組村民饒發清老人怒氣沖沖地問。機關干部立刻扶老人坐下,充分肯定老人付出的辛勞,詳細解釋相關政策規定,很快化解了老人的“心結”。 在西陵區西陵街道常劉路社區,77歲的陳天明老人對黨員干部來訪不屑一顧,帶隊的宜昌市人大副秘書長余躍進從老人正在觀看的電視節目講起,慢慢引導話題。老人最后說出了心里話:“我這一輩子,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運動,都是一陣風、走過場,你們可千萬要堅持下去,不然老百姓都會失望的!” “搞好群眾工作,必須有真感情、真本事、真作風,才能服務好群眾,真正贏得民心?!备刹繉O曉玲深有感觸地說,只有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碰到難題才能解決,遇到危機才能化解。 真情,傾情 ——“幫辦”辦出干部精氣神兒 群眾反映的問題多而雜,如何解決? “對收集到的群眾意見和建議,要像代表建議和議案一樣進行交辦和二次交辦,并加強督辦?!币瞬腥舜蟠砗娙A的一條建議,立即被市人大采納。 認真疏理,突出重點,分類交辦,加強監督。宜昌市人大通過走訪摸底、征求意見、現場辦公等形式,把群眾反映的突出困難和問題,面對面地轉交給市直相關部門,明確責任人,排出時間表。截至目前,已有20多個市直部門領到了“任務”。 對群眾反映情況屬實的問題,要求相關責任單位在規定時間辦結,并回復反映人;對確實難以在規定時間把問題辦結或提出答復意見的,也要在辦結期限內回復辦理情況,說明原因和辦結時間;對經核查確實不屬實,或不在本單位職責范圍內、不符合政策要求無法辦理的問題,要說明原因和政策依據,給群眾一個合理的解釋。 “五問”歸來,喜訊不斷。宜昌市人大幫助興山縣昭君鎮黃家塹村落實了10萬元袋料香菇產業發展資金;為點軍區土城鄉花栗樹村落實50萬元飲水和危房改造補貼資金;帶領農業、林業、國土等部門技術專家現場踏勘,幫助貧困村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等等。 “社區盼了10多年的事,終于在‘五問’活動中解決了?!蔽榧覎弲^萬壽橋街道港務社區黨支部書記趙曉俊興奮地說,城管取締了馬路市場,解決了公廁環衛問題,電力部門增添了5盞新路燈,區殘聯為殘疾人送來了輪椅。 帶著感情而去,滿載感情而歸。黨員干部坦言:“工作時想起群眾的囑托、老百姓期盼的眼光,又怎能不為他們多想想?”(記者 夏靜 通訊員 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