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醫藥下鄉。 機關干部為扶貧村困難戶送化肥。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張旭、張輝攝。 朝陽市委書記蹇彪(中)在北票市東官營鎮便民服務大廳了解情況。 送戲下鄉。
核心提示 馬年春來早,風清暖民心。新春伊始,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潮涌三燕大地。朝陽,這片熱土,堅決反“四風”、深入轉作風、持久樹新風的集結號已經吹響,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蓄勢進發。 超前謀劃早部署東風吹來滿眼春 朝陽市委早在第一批教育活動開展之際,就開始謀劃,主動呼應、對接、融入教育實踐活動,先是在重點部門、重點領域開展紀律作風整頓,繼而啟動了經濟發展軟環境百日集中整治活動,在反對“四風”問題,加強作風建設上打出一套有力有效的組合拳,提前預熱升溫,切實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堅持主題不變、鏡頭不換,突出問題導向,體現朝陽特色。抓好活動的總體設計,圍繞“為民務實清廉”主題,確定了三大重點任務。著眼于狠抓正風肅紀,解決各級機關存在的 “四風”突出問題,扎實開展 “軟環境建設鞏固深化年”活動;著眼于夯實基層基礎,解決聯系服務群眾 “最后一公里”問題,深入開展 “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著眼于民生實際,解決關系群眾福祉的問題,重點實施13項民生工程建設。注重活動的總體把握,堅持統籌兼顧,做到“五個緊密結合”,把活動與科學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與基層黨組織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與軟環境整治緊密結合起來,與生態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做到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 為了將活動抓實、抓好、抓出成效,結合朝陽實際,精心設計了“亮身份、踐承諾、固堡壘、當先鋒”,送法律、送科技、送醫藥、送文化、送溫暖“五下鄉”等特色鮮明、實際實用的活動載體,切實把規定動作做到位,自選動作做精彩。 根據第二批活動單位的不同類型,有針對性地制定了市縣機關、執法監管部門和窗口單位服務行業、農村、街道社區、教育、衛生、兩新組織7個分類指導方案,明確各領域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和開展活動的具體要求,形成了分類別實施、分領域推進,各單位活動有側重、工作有特色的生動局面。 “統一部署、梯次展開、壓茬進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一級一級全面鋪開。 3月1日起,各縣(市)區和市直部門陸續啟動。 3月11日,全市7個縣 (市)區、燕都新區和84家市直部門已經全部召開動員大會。 3月31日,全市129個鄉鎮、39個街道教育實踐活動全面啟動。 村、社區等基層組織正在精心準備,4月中旬前啟動完畢。 以上率下立標桿傳遞學習正能量 集中學習不占用工作時間,利用休息日進行;準備有深度、認識有高度、交流有力度。朝陽市委常委、市政府領導班子的首次集中學習,就體現了真學、實學、用心學的學習主旨。 目前,市委已經進行了7次集中學習,每次學習都確定領學人和中心發言人,在認真學習習近平、王珉等中央和省委領導系列講話精神的基礎上,及時把“三嚴三實”重要論述、焦裕祿精神和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納入學習內容,并結合工作實際進行深入思考,開展交流研討,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朝陽日報》開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領導干部論壇”,目前已經刊發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成員的理論文章6篇。 “以令率下,不若身先”。2月23日,在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市委常委會上,市委常委就反對“四風”、加強作風建設,鄭重向全市人民作出公開承諾,提出要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做到 “十個帶頭”。 3月28日,在第七次集體學習會上,市委書記蹇彪向市級領導干部提出了做“五個表率”的要求,即做團結和諧的表率、做敢于擔當的表率、做真抓實干的表率、做廉潔奉公的表率、做為民服務的表率。 全市各級領導班子和黨員干部迅速掀起了學習熱潮。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黨組及時跟進,領導干部以普通黨員身份積極參加所在單位和所在黨組織的集體學習。為幫助黨員干部學深學透,市縣兩級分別邀請省委宣傳部、省委黨校常衛國、周永生、唐曉清、儲霞等領導和教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實踐活動系列講話精神為主要內容,開展了7場專題講座,5800多人參加。市縣兩級組建了8個理論宣講團,采取基層單位“點題”選學的方式,開展集中和巡回宣講,目前已組織宣講43場次。精彩的講解,生動的詮釋,堅定了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信心和決心。 一些凝聚基層智慧的學習教育方式不斷涌現,朝陽縣開展了“常思常想自己也是老百姓”大討論活動,引導黨員干部換位思考學、交流討論學,認真反思“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真正觸動思想靈魂,強化宗旨意識。龍城區針對農村黨員的學習需求,自制《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200問》,采取“送自制教材、送專題光盤、送科技信息和實用技術”等送學幫學的方式,扎實抓好農村等基層普通黨員的學習教育。 各地因地制宜,創新實踐,探索推行示范帶頭學、專家輔導學、理論宣講學、典型對照學、案例警示學,結對送門學等“六學模式”,進一步提高了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水平,凝聚了共識,增強了廣大黨員干部反對“四風”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開門納諫聽真言聚焦“四風”查問題 真心換得諍言多,誠意打動百姓心。為切實把“四風”問題找準找實,全市堅持開門搞活動,請群眾把脈“四風”,向群眾“求醫問藥”,真心誠意傾聽群眾意見建議。 “今天到東官營村來,主要就是聽一聽老百姓的聲音。 ”3月21日,市委書記蹇彪同志到任后第三天就來到聯系點北票市東官營村,與基層黨員干部交流,真心實意地傾聽群眾心聲,征求意見建議。用實的舉措、實的作風,為全市領導班子和黨員干部樹立標桿、作出表率。 除了到聯系點調研外,朝陽市委書記蹇彪還親自登門拜訪老干部,聽取他們關于反對“四風”問題和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見建議。市委常委、市政府領導班子成員全部深入到教育實踐活動聯系點,作輔導、聽意見、查問題,準確掌握群眾所需、所思、所憂、所盼。全市各級黨組織號召黨員干部走出機關,結合“聯村幫戶”走基層、在職黨員進社區等活動,在群眾家門口“拉家?!?,“嘮實嗑”,傾聽最真實的聲音,共征得意見建議3000多條。 市委建立并實施了社情民意聯絡員制度、信息專報制度、意見建議跟蹤制度,開通了書記、市長專線電話。市、縣兩級300名老黨員、老干部、老勞模被聘為社情民意聯絡員,活動在各地區、各領域,察民情、聽民意,收集到680多條意見建議,原汁原味地反饋給黨委政府,建立了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的“直通車”。 為了聽到群眾最真實的聲音,市委開通了征求意見電子郵箱,在政府網站開設征求意見的留言專版。專門設計、印制了1萬份《調查問卷》,下發到市縣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鄉鎮街道、村和社區。市委教育實踐辦派出5個暗訪組,深入市縣車站、醫院、公園、居民小區等人員密集場所,隨機訪談1000人,填寫調查問卷500多份,從征求意見顯誠意,從細微之處轉作風。 邊學邊改重實效惠民新風撲面來 風清氣正,是百姓最大期盼。教育實踐活動一開始,朝陽市委就從嚴從緊抓 “四風”問題專項整治和軟環境集中整治,啃“硬骨頭”、打“攻堅戰”,成立暗訪組,到機關單位暗訪工作作風,到窗口單位檢查工作效能,集中整治“公款吃喝風”、“特權車”和“在編不在崗”問題,三公經費大幅度下降,干部私駕公車、超標違規用車和公款大吃大喝、公款送節禮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針對低保申報和管理混亂問題,全面啟動對城鄉11萬低保戶重新核查認定工作,按照“全部重新申請、重新核查、重新認定”的要求,將低保核查認定權力全部上移到鄉鎮(街道),實現100%入戶核實,做到全面公示,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對低保管理進行徹底規范。針對群眾反映部分教師亂辦班亂收費亂訂教輔材料問題,市教育局發放40萬份《致家長的一封信》,組織教師簽訂《責任承諾書》,架設“三條高壓線”,建立三道“封鎖線”、以“零容忍”態度重拳出擊,強力整治“三亂”問題。 針對醫療衛生行業突出問題,市衛生局針對收受紅包、藥品器械“回扣”和“不合理用藥、不合理檢查、不合理收費”等問題開展集中整治。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開展了以整治“虛假注冊申報、違規生產、非法經營、夸大宣傳、使用無證產品”為主要內容的醫療器械“五整治”專項行動。 教育實踐活動必須以促進發展、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集中整治 “四風”和軟環境問題初見成效的同時,以送法律、送科技、送醫藥、送文化、送溫暖為主要內容的“五下鄉”活動,奏響了為民利民惠民的交響曲。送法律下鄉,為農民提供法律服務,受教育群眾逾10萬人。送科技下鄉,組織“科普講師團”,深入農村開展科普大講堂30余次,免費向農村發放科普圖書1萬冊。送醫藥下鄉,14支醫療衛生義務服務隊深入農村開展義診30多次,免費發放藥品價值4萬余元,受益群眾2000多人。送文化下鄉,將數十場文藝演出、百部電影、3萬冊圖書送到群眾家門口,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送溫暖下鄉,結合“聯村幫戶”活動,市縣兩級機關黨支部與1300多個村結成幫扶對子,1.5萬多名黨員干部進村入戶,查民情、問民需,為聯系村解決難題900多個,提供技術咨詢、現場指導等服務1600多人次,協調項目資金2000多萬元,為貧困戶送去慰問金和物資折合400多萬元。這些點點滴滴、實實在在的作風變化,贏得了基層群眾的張張笑臉,也對教育實踐活動作出了生動的詮釋。 夯實基層基礎,才能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全市抓住7個方面28項基層組織建設任務,大力推進固本強基工作。加快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工作,年初以來,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黨組織86個,具備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黨組織組建率達到100%。加強村干部激勵保障機制,將村干部待遇提高到1.5萬元。推行“四推兩考一公示”法,加強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建設,3年內建立4000人規模的村級后備干部隊伍,為村“兩委”班子建設提供源頭活水。實施村級活動場所達標工程,今年市縣籌措1000多萬元,集中推進29個村級活動場所建設,目前已全面開工。加大基層黨建投入力度,市縣兩級按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的比例,投入1500多萬元建立了基層黨建專項基金,專門用于基層組織建設。(于維生 于浩 記者 張輝 張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