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5月7日電(記者馬勇)“頗煩”是青海方言,意思是憂慮難心。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把群眾集中反映的“頗煩”事梳理歸類,而后由相關主管部門“一把手”現場認領并限期解決。通過這一倒逼機制,群眾的一樁樁“頗煩”事有了眉目,教育實踐活動逐步顯現出了實效。 多哇鄉距同仁縣城有90多公里,是同仁離縣城最遠的一個鄉。50多歲的楊加一家生活在多哇鄉東維村,在楊加心中一直有件“頗煩”事——孫女卓尕措讀五年級了,但就讀的多哇鄉小學老師卻“捉襟見肘”,880多個孩子只有38名教師。在多哇小學,老師常常是教了藏語文教漢語文,教了數學還得教體育,一個頂仨兒還不夠用。 今年4月初,楊加家里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同仁縣委書記蔣樹成。當天晚上,蔣樹成住在了楊加家里,挑燈夜話,楊加將心中的這件“頗煩”事告訴了蔣書記。第二天,同仁縣教育工委和教育局的主要負責人便趕來認領了楊加的“頗煩”事。4月中旬,15名特崗教師走上了多哇鄉小學的講臺。 和楊加一樣,雙朋西鄉還珠村67歲的老漢年智合也有一件鬧心的“頗煩”事——半農半牧的雙朋西鄉山大溝深,長期以來包括還珠在內的3個村2000多名群眾吃水困難。 “我們村里的飲水管道是1987年修的,20多年來只維修過一次。現如今隨著人口增加,水源地水量根本不夠。眼下吃的水,村里人都得騎摩托、趕著牲口去遠處馱。”年智合說。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年智合的“頗煩”事被同仁縣水利局局長萬瑪本認領了,而此前萬瑪本正是雙朋西鄉的黨委書記。萬瑪本告訴記者,還珠等3個村的吃水難情況他很清楚,以前在鄉里工作時他也多次向縣里反映,但是由于資金無法落實,這件“頗煩”事一直拖著。 “現在不一樣了,我是水利局的‘一把手’,縣里通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這件事認領給了我,而且要求今年不能講任何理由必須完成,我可是沒有退路了,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它。”萬瑪本說。 萬瑪本告訴記者,經過反復測算,解決還珠等3個村的吃水難需要資金280多萬元。經過多方打聽,他們得知青海省水利廳有這方面的水資源經費,他們想爭取一些,然后縣財政再補貼一些、群眾自籌一些來解決資金問題。眼下,設計工作已經動了起來,他們準備在這個月實現開工。 同仁縣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賈明安介紹,注重真心、注重求實、注重實踐,是同仁縣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原則,正是本著這一原則,同仁縣始終通過教育實踐活動聚焦群眾反映突出的“頗煩”事,通過這些“頗煩”事的面對和解決,來考察干部作風,督促整改干部作風,推進教育實踐活動真正深入基層、深入群眾。 據統計,僅教育實踐活動第一環節,同仁縣通過聚焦“四風”聽取意見,征求到群眾亟待解決的困難問題116個,個個都是與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頗煩”事。為了解決好這些群眾的“頗煩”事,他們將這些問題梳理造冊,歸口認領,限期整改。為此,同仁縣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還和各相關部門的“一把手”簽訂了教育實踐活動目標管理責任書。 看著同仁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群眾關切的突出問題一覽表》上自己認領的“頗煩”事,同仁縣交通局局長多杰南加發出了“壓力山大”的感慨。 “壓力大就對了!黨員干部特別是‘一把手’沒有壓力,群眾的‘頗煩’事就難解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求我們各級黨員干部在為群眾撲下身子解決一樁樁‘頗煩’事的過程中,樹立自己應有的形象和作風。”蔣樹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