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雙推進”工作綜述 云南省有91個貧困片區縣,73個重點縣,貧困人口574萬,貧困面全國最大;滇西邊境山區、烏蒙山區、滇黔桂石漠化區、迪慶藏區等4個特困片區條件各異,貧困人口聚居的高寒山區、石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環境復雜,扶貧難度大。 “一年布局突破,兩年鋪開配套,三年貧困鄉鎮大變樣。”2013年,云南在全省16個州市、113個縣(市、區)啟動實施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整鄉“雙推進”工作。兩年多來,在116個鄉鎮形成了高效的基層黨組織扶貧體系架構,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6314元,“雙推進”帶來了沉甸甸的“雙豐收”。 找準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的結合點 黨員干部是扶貧開發的關鍵。扶貧項目在哪里,黨員作用就要發揮在哪里。“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扶貧抓硬件、黨建抓軟件”的路子抓得準、行得通。 戰略上,要靠一個“準”字!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指導扶貧開發工作時強調,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都要提高精準度,扶到點上、根上。 找準“貧”根,切斷“困”源。6月23日,在云南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李紀恒表示:把扶貧開發工作放在統籌推進“四個全面”中謀劃布局,確保云南貧困人口2020年如期脫貧,確保云南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基層執政的根基,精準扶貧也要依靠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合力來完成。6月,云南省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召開,省市縣三級黨員干部共話基層黨建,同商扶貧攻堅,為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整鄉“雙推進”工作找準了結合點。 扶貧就像中醫看病,找準農村貧困的“病灶”,關鍵在于到村進戶。整鄉“雙推進”啟動以來,云南省委組織部與省扶貧辦先后深入93個縣(市、區)、107個鄉鎮、384個行政村調研把脈。 黨員做給群眾看,群眾跟著黨員干。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員干部群眾素質能力提高、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服務體系完善、生態保護建設等7大重點工程相繼實施,全省1071個行政村共計259.4萬人由此乘上了“雙輪驅動”的脫貧快車。 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洛本卓鄉8個行政村原本各自都建有一個黨支部,但僅依靠 8個黨支部推進全鄉89個村民小組的扶貧開發,帶領1萬多名白族、傈僳族、怒族等少數民族人口脫貧致富,困難可想而知。 窮則思變。為便于跟進扶貧項目,洛本卓鄉將黨支部全部下沉到村民小組,原村黨支部改建為黨總支,由黨總支結合各村民小組實際情況,為每個黨支部明確扶貧攻堅目標,黨支部再將任務分解到每個黨員,形成了更加高效的“村黨總支+村民小組黨支部+黨小組”基層黨組織扶貧體系架構。 黨支部沉到村民小組,黨員也更能沉下心來。同時,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云南還在全省調整不勝任的基層黨組織書記105名,整頓轉化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250多個。省委組織部定向培訓7700多名鄉、村、組基層黨組織書記,選優配強村級黨組織負責人。向農村選派了1.2萬多名新農村建設指導員,發展2.3萬多名新黨員,培養致富能手和鄉土人才2.5萬余名,為“雙推進”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基層黨組織往農民中間沉,往農村實際沉,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精準扶貧一下子找到了準星。蔬菜產銷協會黨支部、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黨支部、茶葉合作社黨支部……如今,云南全省100多個建在產業鏈上的黨支部,把黨員和群眾緊緊凝聚在產業鏈上。 實現項目資金“錢生錢” 把扶貧項目資金從“直接投入”變為“股份合作”,實現了政府項目資金“錢生錢”,企業解決了“錢緊”的難題,農民在家門口獲得穩定的務工收入。 楚雄州是典型的集“邊遠、民族、貧困、山區”于一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如今,借助“雙推進”,各地村級黨支部瞄準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煙草、冬桃、核桃、花椒、黑山羊養殖等,特色產業風生水起。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攀枝花鄉把“三深入四聯戶”融進“雙推進”工作。現在,8個貧困村的旅游優勢資源開始變現,鄉村特色游成為促進當地農民增收的支柱之一。 從點到面,百花齊放,一批符合當地實際的優勢特色產業在云嶺大地生根、開花、結果。兩年多來,云南累計發放“基層黨員帶領群眾創業致富貸款”13.24億元,惠及黨員群眾1.8萬名,輻射帶動10萬余名群眾年均增收1.5萬元。 2013年以來,云南各地改變以往“下毛毛雨”“撒胡椒面”方式,整合項目資金3億多元,集中用于發展股份合作經濟,共實施村級股份合作項目1600多個,有集體經濟的行政村達450多個,村民小組760多個。 基層黨組織陣地不斷延伸 永仁縣蓮池鄉蓮池村大蓮池村民小組的為民服務點里,50多歲的村民袁紅健正在上農業保險。他說,“農保上了有三四年了,頭兩年得去保險公司交,這兩年在村民小組黨支部里就能辦,省了曬太陽。” “為民服務點是村民小組黨支部專門建的,有了這個場所,村民們足不出村就能把事辦成,方便快捷省事。”大蓮池村小組黨支部書記袁瑞高興地介紹起村里的“一站一點四中心”。 “紅色驛站”也叫黨員活動室,黨支部在此開展黨員學習教育等活動。“為民服務點”是綜合服務平臺,村民們申請低保、辦理醫保報銷、繳納農業保險等,都可以在這里辦結。四個中心分別是群眾議事中心、文體活動中心、紅白喜事辦理中心和農特產品交易中心。 不斷延伸的農村基層黨組織陣地,更好地承擔起服務村民的職能。“雙推進”以來,云南全省共新建和修繕了1729個行政村活動場所、6766個村民小組活動場所,對5280個村組活動場所進行了“去行政化”改造,因地制宜地配套建設了小超市、小診所、農貿市場等服務設施。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一個支部一盞燈,一名黨員一面旗。云南以“強基層”推動“富百姓”,以一種看似平常但又獨特的方式,展示了新時期扶貧開發的鮮活樣本。(記者 羅旭 通訊員 唐園結 寧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