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式、多渠道向基層干部群眾征求意見,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重要一環,也是領導干部“接地氣”的重要手段。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基層干部群眾卻對“征求意見”這個環節反應比較冷淡,原因就在于擔心所提的意見建議得不到回應,或是“提了不一定有用”、“提了還不如不提”。這必須引起重視并加以解決。 “開門納諫”是為了更好地“從善如流”,聽取意見是找準并解決“四風”問題的基礎。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中央一再要求各地各部門要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邊學邊改、力求實效。要達到這一效果,先得讓基層黨員干部群眾動起來、說真話。眼下,不少地方和單位的領導帶頭聽意見、搞反饋、促整改、建機制,從群眾的呼聲中“照鏡子”、“正衣冠”,邊學、邊查、邊改、邊建,真誠回復群眾建議意見,相繼出臺為民服務舉措,使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了活動帶來的新變化、新氣象。這些經驗充分說明,真改才能換取諍言,行動才能贏得信任。 教育實踐活動要取得實效,在征求意見中首要的一條是要做好及時反饋等后續溝通工作,不能默不作聲,沒有任何回應。群眾提出的意見建議中,有不少都經過深思熟慮,如果采納了,就應及時進行反饋,予以鼓勵,提高其建言獻策的積極性。即便是其意見建議一時難以采納,也應以負責任的態度及時給予回復,表明對群眾意見建議的重視。如此,才能更好地匯民智、聚民力,把群眾路線貫徹好、堅持好。 當然,是不是真心誠意聽取意見,最終檢驗的標準是能不能真正摸著群眾心思解難題、辦實事,否則又成了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要通過廣泛征求民意,進一步將“四風”問題聚焦到群眾反映強烈的具體問題上,針對查找出來的突出問題,進行專題研究,相關單位對號入座、抓緊研究整改,確保每一條意見都能落到實處,聽到回響。只要動真格、下決心,就能夠確保教育實踐活動不虛、不空、不偏,不走過場,在建章立制、為民辦事中改作風、見行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交出人民滿意的答卷。(經濟日報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