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西藏,人們便會情不自禁在頭腦中躍出四個字“扎西德勒”,在藏語里,是吉祥的意思。但我在西藏,聽到一種新的解釋,一位援藏干部告訴我:“你知道嗎,‘扎西德勒’其實就是扎根西藏、得到快樂”。 2013年,我受組織選派,成為第七批援藏干部。在雪域高原的一年,我深深體悟著這種對“扎西德勒”的別樣解讀。 快樂來自民族一家親。一場干部進村入戶結對子活動,讓我和藏族老黨員強巴一家結了對子。端著酥油茶,我們促膝而談,笑聲不斷。一家人的淳樸與熱情,讓我深受感染。能不能適應西藏的環境,會不會感到孤單寂寞,身體有沒有高原反應……各族同事的貼心問候,總能讓我時時感受到溫暖,更有熱心的同事送來乒乓球拍和電影票;單位還專門給我們安排了援藏干部課堂,讓我更了解西藏的文化歷史與現狀,更加熱愛這片雪域熱土。 在西藏待久了,總會接觸到一個特別的“民族”,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團結族”。漢族和藏族等少數民族的姑娘小伙相愛并組成家庭的情況很多,他們愛情的結晶都被大伙兒稱為“團結族”。我所在處室的副處長就是一位“團結族”,有著漢族的名字,又能說流利的藏語,還繼承了藏族姑娘能歌善舞的天性。 快樂也來自自我的成長。西藏財政支出主要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資料,為中央財政更加精準地投入提供決策參考,也是我們援藏的重要使命,為了不辱使命,調研便成為重要的工作日程。初入高原,高寒缺氧,爬三層樓都會喘氣;說話時間長了,嘴唇會發紫。但這些與調研中的震撼和收獲比,都不算什么。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到日喀則地區吉隆和聶拉木兩個邊境縣調研。日喀則地區面積18.2萬平方公里,比福建省還要大一半,路上走了一天。那時,正值雨季,雨水順著山坡流到路上,路面濕滑難行;左側是隨時可能塌方的峭壁,右側就是望不見底的懸崖;霧氣彌漫,迎面而來的車模糊難辨,一路上險象環生。終于還是趕上了泥石流,主干道修路被堵,當地的財政干部趙云,是一個在西藏當兵退伍后留下來的小伙子,帶我們走了一條土路。山路崎嶇,加上不停地繞彎,很快我就暈車暈得天旋地轉,但當地干部卻仍能談笑風生,對他們來講,下鄉是家常便飯,更偏更遠更難走的路他們都常常走。 在西藏工作,奉獻是永遠的主題,它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選擇。在我身邊有很多“藏二代”,包括廳長,我所在處的處長、副處長等等,他們的父母是內地進藏干部或參與西藏建設者,自己堅守一輩子,還把孩子也留在了西藏,真正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在這樣一群人身邊,學到的不僅是業務,還有滿滿的正能量,他們身上的奉獻精神總在平時不經意間煥發出來,令人肅然起敬,并見賢思齊。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進藏以后,聽得最多的是這幾代人用青春鑄就的老西藏精神。這精神里,有膽識,有氣魄,更多的是愛與責任,體認這種精神,在高原上讓自己的青春流淌,我充實而快樂。(李霽 作者單位:西藏自治區財政廳,是中組部、財政部選派的第七批援藏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