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劉云山同志在全國優秀年輕干部培養選拔工作座談會上提到:“實踐是培養干部的有效途徑,要強化實踐導向,堅持必要臺階、遞進式歷練,讓年輕干部多‘墩墩苗’。” “墩苗”是我國農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巧妙的苗期管理措施,其作用在于“鍛煉”幼苗,促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后期抗逆、抗倒伏能力,協調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正如莊稼不墩苗,難有好收成一樣,年輕干部的“墩苗”期也不可或缺。 對于年輕干部來說,要想從小幼苗長成參天大樹,成為黨和國家的棟梁之材,就得經歷風霜雨雪的洗禮,努力開拓成長的空間。干部的成長有著自身規律,每一位黨和國家的中高層領導干部,他們從參加工作到走向成熟,也都需要經過必要的臺階、遞進式的歷練和基層的培養,這就是干部寶貴的“墩苗”期。年輕人讀完大學,乃至碩士、博士,也只是對一些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有相應的了解和掌握,而要有大的作為,一方面需要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另一方面就是要深深扎根于實踐,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穩定生長若干年,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楊善洲退休后一心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他有一句口頭禪是這么說的,“共產黨員不要躲在機關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眾中去當雪松。”這對年輕干部的自我歷練同樣意義深重。年輕干部要成長進步,就不能只待在機關里“做盆景”,必須邁開腳步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經常走進田間地頭,走進百姓心坎,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做到社情民意了然于心,基層情況心中有數。干部只有年輕時多“墩墩苗”,吸取土壤中豐富的營養,練好堅實的基本功,才能在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坦蕩。 對于黨和國家的人才培養大計來說,“墩苗”更是長久之策。北宋司馬光在《迂書》中有一個這樣的比喻:樹木如果只種植了一年便砍伐,所得之材只能充作薪柴;若三年砍伐,所得的可用來做木桶;若五年砍伐,可做楹柱;若十年才砍伐,可用來做棟梁。人才成長需要流動,但是若流動過頻,也不利于人才成長,特別是對那些走出校門不久的青年學子,在基層實踐崗位上更需要有一段相對的穩定期。這是人生“墩苗期”,也是人生機遇期。如果能讓他們干熟悉且擅長的工作,使其沿著一定的發展軌跡生長,不人為地打斷其生長歷程,則是對人才的有效栽培。“墩苗”應該成為干部人才培養選拔的良好機制。 與“墩苗”相反,現在有些個人、單位,熱衷于“鍍金”,好“火箭式提拔”。究其原因,都是忽略了人才培養的規律,脫離了群眾路線。人若浮萍必定不利于工作能力的鍛煉,揠苗助長更是可能傷害了年輕干部人才。凡此種種,都是大忌,在干部培養選拔工作中必須避免。(曹華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