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有個宋國人,偶然得到一塊寶玉,他想拍執政大臣子罕的馬屁,而要把寶玉獻給子罕,子罕堅決不受。獻玉者解釋說:“這是一塊十分珍貴的寶玉,只有大臣才配享有它。”而子罕絲毫沒有動心,并說:“我以不貪為寶,就像你視這塊珍貴的寶玉為寶一樣,如果你把它送給我,而我也接受了,那么,我和你一樣,就都要喪失各自的‘寶物’了。”子罕做官堅持了“不貪為寶”這條為官做人的底線,雖一生清貧,但他的人生卻過得很坦然、很充實,贏得了百姓的敬重。 所謂為官做人的底線,其實就是為官者不可逾越的一條警戒線,同時也是檢驗官德人品的一道根本標準,搞不得半點變通。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如果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貧,被利益所惑,讓欲望膨脹,就必然會突破底線,失去為官做人的根本,必定會被黨紀國法所不容,被人民百姓所唾棄。 淡泊名利是為官者必須具備的基準線。人的一生追求的東西太多,尤其是功名利祿,可以說是許多人一生中殫精竭慮的欲求。在現實生活中,卻有那么一些為官者,視名利高于一切,把“升官”與“發財”聯系起來看待自己的官位,認為升官就是光宗耀祖,當官就能發家致富,那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封建社會殘留思想在一些人身上根深蒂固,把名利視為人生的最終目的來追求。這種人為官做人的底線不清,把人民賦予的權力作為撈取功名利祿、貪圖享受的資本,為了仕途升遷沽名釣譽而不擇手段,把“烏紗帽”當作追名逐利的本錢,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為家庭親友謀求私利。到頭來,輕則鋃鐺入獄,一無所有,被人們唾棄和憎惡;重則一命嗚呼,把自己推上不歸路,給父母妻兒帶來無限痛苦。這些人從位高權重、呼風喚雨到身陷囹圄,無一不是貪得無厭的權利欲、金錢欲等名利思想所致。作為黨員領導干部,必須把淡泊名利作為為官做人的基本條件,時時處處提醒自己莫為名利所困,堅持清廉為官、自律為官。要始終把為民謀利作為為官的責任,一心一意為民謀求福祉。同時還要經常教育家人看淡名利,做人行事要如履薄冰,當好“廉內助”,為世人留得清名。 抗拒誘惑是為官者必須堅守的警戒線。只要手中掌握一定權力,必定少不了各種各樣的誘惑,這是社會現實,更是考驗黨員領導干部底線清不清楚的一道必考題。縱觀諸多落馬貪官行徑,無不是從一次次微不足道的宴請、一次次酒后的普通歌舞、一個個半推半就的紅包等小小的誘惑開始,逐漸發展到以權謀私,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色交易,一發不可收拾,最終身敗名裂,成為“階下囚”。這就是為官者抵擋不住誘惑而逾越底線的結果。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江西省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安眾、四川省原政協主席李崇禧等位高權重的高級領導干部,就是抵制不住權力所帶來的巨大利益的誘惑,喪失了為官做人的底線而陷入牢獄之災。這些位高權重的領導干部之所以走向犯罪之路,都是在各種誘惑面前底線不清而伸了第一次手,并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而慢慢走向死胡同,最終鋃鐺入獄,走上不歸路。黨員干部尤其是位高權重的領導干部,因為手中有權,在權與利交道中少不了形形色色的利誘影響。如果自己不注重黨性修養,不自覺抵制各種誘惑的侵蝕,為官做人的底線就必然會被利誘擊破而喪失根本。作為黨員領導干部,必須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在用權處事上時刻保持頭腦清醒,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防微杜漸、謹小慎微,時刻用廉政準則嚴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堅守住為官做人的底線標準。 錢財美色是為官者不可觸碰的高壓線。金錢美色是最強的腐蝕劑,一旦沾上必然喪失意志、任人擺布。如果一個人追求的只是貪得無厭的欲望,那么,這種人一旦掌握著一點“權力”就會忘乎所以,見財起意、遇色起心,貪官們無一不是如此。這些人把人民賦予的權力不是用來為黨為國家做事、為人民謀福,而是極盡所能搞權錢交易、權權交易、權色交易。有的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把黨紀國法拋之腦后,忘乎所以,不顧一切,什么錢都敢收、什么事都敢做。廣東省原茂名市委書記羅蔭國、安徽省原副省長王懷忠、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等就是鮮活的反面教材。他們之所以喪失自我、喪失黨性,甘愿把自己當作財欲、色欲的走卒,就是逾越了為官做人的基本底線,生活上腐化、道德上墮落、法紀上失范,一發不可收拾。其根源就是思想道德敗壞,把人民給予的權力當作追求享受、追逐名利、貪圖金錢女色的工具,以滿足自己貪婪的欲望。其實,這些貪官的精神必然是浮躁而狹隘的,因為他們始終抱著僥幸的心理,而又每時每刻都在擔心東窗事發被推上斷頭臺。作為黨員領導干部,就是要清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做到慎獨、慎言、慎行、慎交友,不斷為自己提高底線標準,從思想上把防火墻筑牢,當一名有足夠底氣的清官。 “心靜則眾事不燥,志正則眾邪不生。”息心為民者必然是志正心靜,底線清楚,甘于清貧。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為官者就是要像子罕那樣固守“不貪為寶”的為官做人底線,以鄭培民、楊善洲、李林森等好官清官為榜樣,始終把“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想人民所想,為人民所為,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看作是人民對自己的一種信賴,更是自己對人民承擔的一種責任,真正做到權力來自于人民,用之于人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當一名讓黨放心、群眾敬仰、百姓信賴的好官清官。(作者:袁常洲 單位:南昌市青山湖區委組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