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基本結束了,它給我們的教育和啟迪卻是深遠而長久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便是這種教育和啟迪之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的價值追求,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政治靈魂。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能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決定著黨和國家事業的成敗。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新的發展起點,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黨要不斷鞏固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全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自覺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 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既是我們黨發展壯大的成功經驗,也是我們黨奪取新勝利的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是踐行黨的宗旨的必然要求。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融入到全部奮斗實踐中。9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 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指引、評價、檢驗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牢牢把握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在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中,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匯聚了推動事業前進的磅礴力量。可以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是我們黨的“命根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要繼續經受住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就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激勵群眾的首創精神,煥發群眾的創業熱情,自覺做到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丟。只有這樣,黨的執政基礎才能更加廣泛而深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是永葆黨的先進性的必然要求。黨的先進性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才能誠心誠意拜人民為師、一心一意為人民謀利,才能更加自覺地在思想上增強群眾意識、堅定群眾立場,在行動上抵制“四風”之垢、貫徹群眾路線,真正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更好地發揮先進模范作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目標和中國夢而奮斗。 2、弄清“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的核心 “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必須深入研究回答的重大課題。弄清“為了誰”,才能找準工作指向;弄清“依靠誰”,才能凝聚發展力量;弄清“我是誰”,才能擺正自己定位。 要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觀,解決好“為了誰”的問題。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觀,始終把人民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人民的需求作為第一要務,把為民謀利作為根本工作指向和全部價值追求,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來謀劃、推進各項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求得人心之向,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 要牢固樹立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觀,解決好“依靠誰”的問題。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失去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因此,必須牢固樹立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觀,始終牢記沒有一種執政資源比贏得民意更為珍貴持久,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持是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的根本保證。自覺把人民群眾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創造主體、發展主體和成果享有主體。 要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價值觀,解決好“我是誰”的問題。只有弄清“我是誰”,才能更好地認清自己、定位自己,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解決好“我是誰”的問題,關鍵是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在拜人民為師中,更好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更好地服務群眾、凝聚群眾。 3、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是在實踐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的關鍵 我們黨把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視為自己的最大政治優勢,把脫離群眾看成是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必須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努力在強化群眾觀點、發展人民利益、切實讓人民滿意上下功夫。 要把強化群眾觀點作為首要前提。群眾觀點強,才會有為民務實清廉的自覺,才會有好的精神狀態,也才會在關鍵時刻把個人的利害得失置之度外。可以說,強化群眾觀點是在實踐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的首要前提。增強群眾觀點,就要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黨的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著力在全面系統深入上下功夫,在聯系思想實際、改造主觀世界上下功夫。不斷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對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竭誠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觀點、干部權力人民賦予的觀點、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以思想自覺保證和推動行動自覺,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更加牢固,使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更加鮮明。 要把為民謀利作為根本取向。我們黨的服務對象是人民,工作主體是人民,任務落實靠人民。要情系群眾,把深入基層、走進群眾作為工作的一種理念、一種方法、一種常態,以公仆的角色到基層一線特別是群眾意見較大的地方,傾心聆聽百姓的呼聲建議,切身體驗百姓的喜怒憂樂,準確把握百姓的思想脈搏,在拉近同群眾的距離中找準為民謀利的切入點著力點。要植根群眾,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作為源頭活水,善于從百姓的樸素話語中獲得閃光思想,從基層的生動實踐中萃取創造元素,在廣泛汲取群眾智慧中,探尋為民謀利的更好思路、更好舉措。要敬畏群眾,把群眾作為自己正衣冠的最好鏡子,匡正人生追求,校驗責任態度,衡量職業精神,消除作風之弊、行為之垢,真正做到為民謀利而不是與民爭利,以個人的良好形象為黨增光添彩。 要把人民滿意作為唯一標準。讓人民滿意,就要增加群眾的知情權。要把宣傳群眾與動員、組織群眾有機結合起來,把精神說透徹,把道理講明白,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使黨的意志轉化為群眾的意愿和行動。讓人民滿意,就要增加群眾的話語權。要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力求決策科學,人民擁護。讓人民滿意,就要增加群眾的評判權。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們工作的長短優劣。要學會看群眾的臉色行事,經常聽取群眾對我們工作的評價,看看他們贊成什么、期盼什么、反對什么,找準我們工作的改進方向、糾正之處,使各項工作始終體現群眾要求,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張霞:《奮斗》雜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