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為把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建設成為“抗日的堡壘”、“民主的模范”,毛澤東積極倡導一種新的社會風尚——“延安作風”。除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各項政策措施外,毛澤東十分注重思想建設,特別是針對黨的領導干部,他強調要堅決反對官僚主義。經過努力,延安逐漸形成了以勤儉、平等、民主、親民等為主要內容的新風尚。延安作風的形成和影響,有力推動了抗日戰爭以及后來民族解放戰爭的進程。 延安,這座歷經千年風雨滄桑的歷史古城,到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飽經內憂外患的關鍵時刻,走到了歷史前臺,成為舉國矚目的中心。之所以受到人們關注,不是因為這座城本身發生了什么神奇變化,而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到來,使這里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風尚——延安作風。這種新的精神追求使延安成為一座高聳的精神燈塔,指引人們奮勇前進、爭取光明。 什么是延安作風?毛澤東曾有過生動的解釋。1939年秋的一天,毛澤東應邀去延安馬列學院作報告。馬列學院特意安排教育處長鄧力群、教育干事安平生、宣傳干事馬洪和校務處長韓世福四人,前往楊家嶺迎接,中途在延河的一座橋上迎面遇到了毛澤東。毛澤東得知他們的來意后,搖搖手說:“這樣做有點不好,一個人做報告要四個人接,要不得!要不得!”說話之間,毛澤東又用眼睛盯著他們四個人,哈哈大笑說:“四個人,轎子呢?你們不是抬轎子來接我呀?下回跟你們領導說,再加四個人,來個八抬大轎,又體面,又威風。要是還有人,再來幾個鳴鑼開道的,派幾個搖旗吶喊的,你們說好不好?”毛澤東的風趣幽默,把大家都逗樂了。但毛澤東接著說:“那才不像話嘛,對不對?皇帝出朝,要乘龍車鳳輦;官僚出閣,要坐八抬大轎,前簇后擁,浩浩蕩蕩,擺威風。我們是共產黨人,是講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我們既要革命,既要和舊的制度決裂,就萬萬不能沾染官僚習氣。從楊家嶺到馬列學院,十里八里路,二萬五千里長征都走過來了,這幾步路算得了什么?……我們要養成一種新的風氣,延安作風。”(參見譚邏松、張其俊編著《毛澤東的幽默故事》,同心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4頁。) 為什么要養成這種新的“延安作風”呢?毛澤東的答案很明確:“我們是共產黨人,是講革命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人民的利益擺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無數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義無反顧地踏上革命征程。延安時期,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為了保家衛國,中國共產黨毅然擔起抗日救國的重任,舉起團結全民族抗戰的大旗。“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團結全國各民族、各階層人士共御外辱,首先就要從自身做起,形成良好作風,豎立一個標桿,以實際行動作出表率。同時,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斗爭趨于白熱化;根據地內部也出現財政經濟困難、物資匱乏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要激發人們的斗志,給人們以希望,也要求中國共產黨展現出不同于以往黨派、軍隊的作風。另外,相比于以前,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在延安時期總算是穩定了不少,不僅有了比較穩固的根據地,還實現了局部執政。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意志薄弱者,忘卻了艱苦奮斗精神、拋棄了謙虛謹慎態度,有些驕傲自滿了,甚至要享受生活了。這種現象雖是少數,也必須給予嚴厲警示,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鑄造一種新的社會風尚。這種風尚,就是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就是要平等民主、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就是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 社會風氣不是孤立的,而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狀況的綜合反映。要培育一種新的社會風尚,必須從多個方面入手,協同合作,才能取得成效。為了造就延安作風,毛澤東花費了大量精力,特別是在陜甘寧邊區的建設上,采取了諸多措施。比如,經濟上,開展大生產運動,強調自力更生,積極發展生產;政治上,按照“三三制”原則,建立民主政府,讓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文化上,倡導“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等等。相對于解決這些現實問題,人的思想的轉變,更為不易。 為了解決人的思想認識問題,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毛澤東首先從黨風建設入手。1942年,針對黨內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他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指出:“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這三股歪風,有它們的歷史根源,現在雖然不是占全黨統治地位的東西,但是它們還在經常作怪,還在襲擊我們,因此,有加以抵制之必要,有加以研究分析說明之必要。”1943年,他在《組織起來》中進一步指出:“我們不應該自滿,我們還要繼續作自我批評,還要繼續求進步。我們的生產也要繼續求進步。我們臉上有灰塵,就要天天洗臉,地上有灰塵,就要天天掃地。”他還說:“我們決不能一見成績就自滿自足起來。我們應該抑制自滿,時時批評自己的缺點,好像我們為了清潔,為了去掉灰塵,天天要洗臉,天天要掃地一樣。”1942年開始的以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為主要任務的整風運動,目的也是進一步端正黨的思想路線,加強黨的作風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