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是相對于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而言的一個廣泛社會群體,是中國共產黨的立身之本、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踐行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既是黨的十八大從戰略思維、政治高度、全局視野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中共中央關于作風建設八項規定的延伸。這項活動對于加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順應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都是十分必要和及時的。牢固確立群眾意識,隨時想著群眾,處處依靠群眾,事事為了群眾,是中國共產黨黨性觀念的源頭。把群眾意識貫穿于我們黨工作宗旨、方向、途徑和目標的各個方面,是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根本和關鍵。 群眾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精髓。確立群眾觀點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前提和基礎。毛澤東同志1943年10月在《切實執行十大政策》一文中指出:“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的出發點與歸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問題從群眾出發就好辦。”習近平同志2009年12月在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指出:“要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通過各種形式深入到群眾之中,體察民情、體驗民生、體會民意,在群眾最盼的時候慰民心,在群眾最急的時候解民憂,在群眾最難的時候辦實事,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總之,黨的群眾觀點就是承認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群眾觀點這個被社會理論和社會實踐鑄成的認識基石,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成為我黨考慮問題的第一前提。 到群眾中去是正確決策的科學階段和必要部分。各級黨委政府、各執法工作部門實行科學民主決策,除了必須堅持依法決策、按規則和程序決策、決策權責統一之外,還必須堅持貫徹群眾路線,到群眾中去,切實落實群眾在決策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建議權,更好地接受群眾監督,并形成系列制度。 為群眾謀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獨具的思想作風。習近平同志指出:“一些領導干部落實工作抓得不好,很重要的是政績觀出了問題,個人主義思想在作祟。”因此,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應確立“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理念,以群眾愿意與否、滿意與否、高興與否作為評價政績的唯一標準,以為民務實清廉的姿態察民情、消民怨、解民需,回歸干群的魚水關系。渭南市多年來把新增財力80%以上用于民生,抓好群眾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衣食住行醫教保等切身大事,使得群眾的幸福指數與GDP同步得到增長。此外,保質保量按期完成渭河綜合整治任務,加大渭北旱塬和中部鹽堿灘涂地區扶貧攻堅力度,著力推進秦嶺北麓避災扶貧移民搬遷,讓更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提高了最低層群眾的收入,擴大了中等收入群體,使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宗旨服務群眾,時刻想到群眾,事先謀劃為了群眾,是已被歷史證明的中國共產黨考慮問題的思維特征。 主動為群眾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習近平同志2012年11月在《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一文中指出:“我們要適應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特點和新要求,深入做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工作,虛心向群眾學習,誠心接受群眾監督,始終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這一論斷為我們主動服務群眾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也是我們“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基本尺度。“照鏡子”主要是對照學習黨章,深入基層調研,順應群眾要求,查找宗旨意識、工作作風、廉潔自律方面的差距。“正衣冠”主要是嚴明黨的紀律,敢于觸及思想,正視矛盾和問題,端正自身行為,維護良好形象。“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風精神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深入分析、查找“四風”產生的原因和背景,自我凈化、自我提高,以解決實際問題和思想問題。“治治病”主要是采取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對作風方面有問題的黨員、干部要教育提醒,對問題嚴重的要及時查處,對不正之風和突出問題進行專項治理。只有如此,才能逐漸增強為群眾服務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贏得群眾的信任、支持和參與。 建立聯系群眾長效機制是黨的工作規律。首先建立與群眾的協商對話機制。傾聽群眾的呼聲和訴求是到群眾中去的第一步。群眾相信我們,寄希望于我們,才會把心中的憂慮、怨氣、困難表達出來。其次建立崗位踐行機制。從上到下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必要的,在此過程中,還應注重每個人本職崗位的具體踐行。不能辦事推諉扯皮,敷衍塞責,甚至“吃拿卡要”,與黨的群眾路線格格不入。要把全體機關干部崗位踐行群眾路線、提高工作效率、開展“馬上就辦”的活動長期堅持下去。此外建立制度保障機制。一般而言,制度是由人制定或自發形成的,具有普遍性。它是激勵、支配和約束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和規則體系。只有把踐行群眾路線和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以及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提高干部的綜合素質結合起來,形成檢查、督促、舉報、反饋、獎懲的良性機制,群眾意識才能牢固而持久地表里如一地形成。(作者:劉會鋒 系渭南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