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通常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由此不難看出,其與“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思想路線相統一,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具體化和個性化,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原則在現實工作中的貫徹和實施。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路線的社會歷史依據,也是唯物辯證法的主客體相統一的物質與實踐基礎。因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所以“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既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另一表述方式,又是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理論依據的黨的思想路線在群眾工作中的具體反映。黨的思想路線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就是最大的實際,人民群眾火熱的現實生活是一切知識的經驗積累和認識不斷深化的活水源頭。“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一切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重視實際就是重視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和想法,想人民群眾之所想,急人民群眾之所急,一切為了群眾,一心服務于群眾,此為化思想為行動、變路線為宗旨的不二法門。 “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就顯示為黨的理論、方針、政策與群眾的實踐活動相結合。群眾是制定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又是落實黨的理論、方針和政策的最重要的渠道和服務對象。一種理論、方針和政策是否正確,主要看它能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需要依靠群眾的實踐活動進行終極的評估和檢驗;“實事求是”,即要面對現實,正視現實,反對“唯上”“唯書”的本本主義或教條主義,強調深入群眾,了解群眾,傾聽群眾的心聲,關心群眾的疾苦。對群眾反映的問題,是就是,非就非,不能強是為非,也不能強非為是,更不能對群眾工作的成績吹泡沫,或者文過飾非。同時,要提倡真誠虛心地向群眾學習的精神,秉持甘當群眾小學生的態度。要認識到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和主人翁意識;“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就是要把理論、方針、政策放到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社會活動和科學實驗中加以驗證和修正。凡是人民群眾認可、贊成和滿意的理論、方針、政策,往往就是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就要堅持貫徹;反之,則要戒備、規避或堅決糾正,使理論、方針、政策在群眾實踐的檢驗中不斷臻于完善。 對于一名黨的領導干部來說,只要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必然會認識到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就會在行動中緊密地團結群眾、依靠群眾。相反,如果他偏離了黨的思想路線,必然就會漠視群眾、脫離群眾,最終會成為產生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濫觴。領導干部嚴重地脫離群眾,把自己變成高踞于人民群眾之上的特殊利益者和特權享受者,勢必滋生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從而腐敗黨的肌體,侵蝕黨的靈魂,背離黨的信仰。因此,能否堅持走群眾路線,在思想上反映了一個黨員干部是否有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是否具備了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工作態度。 歷史已經表明,我們黨有重視群眾工作的優良傳統與政治優勢,這是長期在反對教條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斗爭中逐漸形成的。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思想路線”這個概念,并將其概括為“實事求是”,使得黨對群眾的認識能夠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不斷深化、不斷發展。黨的群眾基礎從起初片面強調“工人階級”,到繼而擴大到廣大工農群眾,再到最后發展到包括一切社會事業的勞動者、一切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和支持祖國統一大業的愛國者,充分體現了黨的群眾基礎的擴充和黨的群眾路線的延伸。黨的群眾觀念的發展過程充分說明,只有不斷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才能不斷地豐富并完善黨的群眾路線。 堅定不移地貫徹和執行黨的群眾路線,還需要有正確的組織路線作保障。黨的組織路線是根據一定時期黨的工作任務與政治要求規定的關于組織工作的方針和準則,是黨的群眾路線在黨的組織生活中的運用,也是黨的政治路線的組織保障,展示了很強的群眾工作意識。黨的組織路線規范著黨的干部隊伍的建設,習近平在最近的講話中指出:“把好的干部選用起來,需要科學有效的選人用人機制。”而這種機制的基礎離不開廣大群眾的參與,所謂“猛將發于卒伍,宰相起于州部”,不僅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最初都來自于普通的群眾,而且“科學有效的用人機制”也離不開群眾在干部任免的若干環節如推舉、評議、監督、考核和罷免中所發揮的作用。這種科學的組織機制、用人機制,與單純的自上而下的任命制不同,與一味迎合“民意”的民粹主義更有本質差異。因此,正如習近平指出的: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關系。要做好黨的組織建設,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務必要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組織建設的出發點和歸結點。 黨的組織路線實質上體現為黨在組織工作中的根本原則和方針,這種原則和方針就是民主集中制。本著這種制度,可以在黨內“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民主與集中是一個統一體兩個矛盾著的側面,廣泛地發揚民主,目的在于做到思想一致,而黨內的民主生活是在集中指導下有組織、有秩序地進行的,這里的“民主”即“黨內民主”。從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內民主被提到“黨的生命”的高度,越來越受到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的高度重視。黨內民主由民主選舉、 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要素組成,所有黨員不論職務高低,都享有黨章規定的權利并應履行其義務。黨的各級領導機關應由選舉產生,黨的各級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黨內討論決定問題實行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原則,每一位黨員都有了解和直接參與黨內事務的權利。“黨內民主”落在實處便表現為黨員和黨的基層組織的意愿、主張能得到充分地表達,其積極性、創造性能得到充分發揮。 由此可見,“黨內民主”的主體是黨員群眾。黨員是群眾中的先進分子,由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群眾中的先進分子往往擔當著廣大群眾的利益訴求,故而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在利益上是相通的,鑒于黨員隊伍的先進性,黨內民主理應為人民民主的典范。黨的各級委員會經過黨內民主集中制程序而產生的決議、指示,都應該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認真總結群眾的經驗,接受群眾的監督。可見,只有黨的組織路線與群眾路線的高度一致和緊密結合,才能打造出具有高度凝聚力與強大戰斗力的黨的組織肌體,從而使黨與群眾的魚水關系不斷得到加強。 由上而知,黨的群眾路線一方面貫穿著黨的思想路線,另一方面依托著黨的組織路線。黨的思想路線是群眾路線的指南和靈魂,黨的組織路線是群眾路線的保障和支撐。群眾路線就是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黨的思想路線是反對形式主義的銳利思想武器,黨的組織路線是反對官僚主義的強大法寶,而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就可以從根本上遠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張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