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時代特點,因勢利導地調整與群眾溝通方式,是一個長期有效的經驗 用好與群眾溝通的新抓手 密切聯系群眾,真誠與群眾溝通,是黨的領導干部堅持群眾路線的重要方法,也是領導干部植根于群眾中的基本體現。 新時期與群眾溝通方式已發生重大變化 回顧我黨歷史,根據時代發展的特點,因勢利導地調整與群眾溝通的渠道和方式,是一個長期有效的經驗:長征時期,紅軍戰士沿途貼標語、撒傳單;延安時期,黨的領導干部給群眾作報告、演話劇; 抗日時期,八路軍走村入戶講形勢、作動員;解放戰爭時期,黨的干部給電臺和報社寫新聞、發消息,廣泛動員群眾支持我們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新中國建立后,各級領導干部更是調動各種手段,豐富傳播渠道,群眾在哪里,黨的聲音就在哪里;群眾用什么方式獲取信息,黨的領導干部就用什么方式真心誠意地為群眾提供信息服務。 進入新時期,由于互聯網發展迅速,網民數量驟增, 尤其是微博、微信出現后,群眾對黨和政府信息公開的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這對各級領導干部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互聯網時代人民群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已發生明顯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更喜歡用新媒體獲取信息,用手機等移動通訊,通過微博、微信刷屏,秒讀,知天下。他們對通過這一新渠道獲取政府的信息、權威的解讀、領導干部的回應也有強烈期待。應該說,群眾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工作目標,群眾的關切就是我們的工作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解決好‘本領恐慌’的問題,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這給我們在新時期做群眾工作、與群眾溝通指明了方向。 新媒體也給領導干部帶來空前挑戰。一是網民傳播信息快速,倒逼政府發聲。群眾對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多,關注點日益寬泛,關注問題日益深入。尤其是對涉及民生的信息高度聚焦。常常是一項政策還沒出臺,各種猜測已經在坊間傳播;評論質疑已經在網上形成,給政府工作造成被動。特別是突發事件發生后,網民在現場看見什么就傳播什么,聽到什么就評論什么,政府信息發布前,輿論已經混亂和復雜。二是信息多源多發多角度,真假難辨。互聯網時代,一改以往你說我聽的單向傳播方式,人人都變成了麥克風,個個都擁有了通訊社,加上一些網民的好奇心,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只要有人說就有人看,只要有人看就有人信,只要有人信就有人傳,于是捕風捉影的信息不脛而走,特別是尖銳、棘手的問題,常常是先在網上爆出并迅速傳播,甚至謠言頻發,政府形象遭到質疑。這些微政時代帶來的挑戰已無可回避,既躲不了、繞不開,也捂不住、鏟不掉。 與群眾溝通,必先解決本領恐慌的問題 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挑戰,迫切需要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干部主動與群眾溝通,改變在新媒體上政府信息發布數量和渠道有限的現狀,及時地把群眾關切的信息發布出去,準確地把群眾質疑的問題解釋清楚。但是,在現實中,我們看到的多是領導干部在這些挑戰面前表現出的諸多困惑和不適應:一是不知該不該說,二是想說不知該說什么,三是不知該讓誰說,四是不知該對誰說,五是不知該說多少,六是不知該什么時候說,七是不知該怎么說。因而形成了通過新媒體與民眾溝通的領導干部一少、二慢、三被動的現狀。當網上出現不實信息甚至形成輿論熱點時,能夠主動用新媒體與群眾溝通的領導干部并不多。 導致領導干部在新媒體上邊緣化、缺位無語的原因,一是不適應日益復雜的輿論生態,不敢用新媒體與民溝通;二是不適應被網民高度關注,不愿站出來發聲;三是不適應直面群眾,不知怎么與網民打交道;四是不了解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不會用微博、微信;五是不適應在眾多復雜的信息中引導輿論,即使說了也不被關注;六是不適應被網民質詢,不知道如何面對和答復。 這些原因的形成,一方面是缺少鼓勵領導干部用新媒體與群眾溝通的機制;另一方面是有些領導干部只看到新媒體帶來的挑戰,沒看到新媒體是與群眾溝通的新抓手、新機遇,沒看到群眾用新媒體獲取政府信息的急迫需求,忽視了群眾的期待,認為工作是政府的,形象是黨的,風險卻是自己的,明知該發聲,卻不愿站出來,因而也不愿深入了解和研究新媒體的特點、規律、地形地貌、風土人情。 與群眾溝通,這把刷子領導干部必須有 當今時代,不管我們愿意不愿意,有沒有準備好都必須面對,不同的是如何面對。有人指責制造不實信息的網民不負責任,有人抱怨新媒體輿論太難駕馭,有人主張集中力量刪除管控,但卻很少想到,我們自己是不是在用新媒體主動發聲上缺了位、失了語,少了些陣地意識和用新媒體與群眾溝通的主動性?對有害信息堅決刪除管控當然沒錯,但應該在刪除的同時,加大正面信息的傳播和網上輿論的引導,管用并舉。 要建立鼓勵領導干部運用新媒體的機制。目前,成為網上意見領袖,并被網民認可的領導干部還太少,鮮有一呼百應的網絡大V。形成這種狀況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鼓勵機制。多數干部深潛水中,不愿發聲,因為不站出來沒有錯,站出來反而有風險,說不定還會影響前途。沒有多少領導干部帶頭站出來,主動用新媒體與群眾溝通。究其原因,是缺少創新工作、敢于擔當的動力。因此,急需建立鼓勵機制,支持領導干部開微博、微信,用新媒體為群眾服務。 要強化領導干部新媒體輿論引導能力。在新媒體上發聲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能力。這是領導干部幾把刷子中必須有的一把。用好新媒體,必先對外了解網民的信息需求,對內掌握重要政策措施、關鍵信息,還要具有高水平的策劃能力,把握好時、度、效,改變固有的表達方式。尤其是突發事件發生或是謠言產生時,不僅敢、還要會及時把該說的傳播出去。“北京微博發布廳”建立后,我們提出了“消滅長句子,趕走書面語”的要求,還總結出發博的“16字方針”、“12忌”和7項規定,對各單位政務微博團隊和發言人策劃、編發高水平的微博、微信有很強的指導性。 要建立領導干部用新媒體與民溝通的長效機制。鼓勵領導干部走進新媒體, 必須建立機制,從上到下強推進,形成用新媒體為民服務的氛圍和制度。美國政府官員70%開通了推特和臉譜,很多政府部門把用新媒體與民眾溝通當成對官員的基本要求。建立機制,領導重視是前提,一把手態度是關鍵。不僅要有輿情研判、口徑授權、對外發布、回應關切等有效機制,保障領導干部微博、微信的規范有序;還要把互聯網納入新聞宣傳的整體框架和部署中統籌,形成全媒體傳播戰略;更要讓領導干部學會把網民的關切和政府需要傳播的信息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傳播政府信息,滿足群眾的信息需求。 各級領導干部只有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創新工作方法,才能用這個新抓手、新渠道掌握微政時代的輿論引導權,更好地與民溝通、為民服務。(王惠 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 延伸閱讀 微直播、微訪談、微話題、微回應、微引導、微答疑 微博發布的“北京模式” “北京微博發布廳”是率先開通的我國首個省級政務微博群。全市71個委辦局、區縣以及7位發言人開通微博,并擁有2000多個二級成員單位,在全國率先組建發言人“網絡矩陣”。“@北京發布”、“@平安北京”、“@氣象北京”、“@環保北京”、“@青年說”、“@北京交警”等政務微博、微信和一批發言人的微博、微信已成為發布信息質高量大、擁有粉絲眾多的政務微博、微信,形成了集群發聲、高效傳播、矩陣效應的“北京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