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領導干部在查擺問題時有一個現象:反思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問題多,剖析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問題少。是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在現實中不突出嗎?恰恰相反。從大量的讀者來信、網友郵件來看,群眾對后“兩風”尤為痛恨,大力懲治的呼聲強烈。特別是不少享樂奢靡之舉,常常打著“工作需要”的幌子,往往借口“沒進自己腰包就不是腐敗”,聽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是自欺欺人。 掃除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除了認真照鏡子、洗洗澡、嚴剖析之外,恐怕還需要正視群眾的呼聲,認真梳理各種借工作之名、行享樂之事的現象,堅決肅清隨波逐流、自墮奢靡的思想。若放任這些問題,干部與腐敗就只有一線之隔。 下期大家談將對準民主生活會話題。你心中的民主生活會應該談論什么樣的話題?你開過的民主生活會有什么改進的空間?請廣大讀者繼續獻言。 來稿請寄:rmrbpl@163.com,或傳真至(010)65368684 ——編 者 “畸形之禮”亟須拋棄 張有志 一些干部總有這樣的感覺:上級領導來檢查,不招待一下,不多敬幾杯酒,不送點小禮物,于“禮”不合,不妥。如果拒絕這些“禮”,便會被認作是不懂禮貌、不近人情,就得不到領導和同事的支持,下一步工作也很難順利開展。 這種“禮”文化,讓干部非常尷尬卻又無可奈何。于是就有了“鮑魚飯局吃得累、做夢都想喝小米湯”的官場怪相。我們不禁質疑,這個“禮”是真“禮”嗎?自古君子之交淡如水,舍小利而成大義。以“禮”之名胡塞亂花公帑,屬于望文生義曲解“禮”,表面衣冠楚楚,實則虛情假意,相互利用,借吃喝玩樂來滿足一己之私。 “禮”文化在傳承中走了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難以一朝一夕改正,但這并不意味著行禮送禮之風無藥可治。關鍵是要激濁揚清,不逾底線,重新樹立起遵法守紀的行政文化和清白樸素的交往禮儀。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付諸努力,定可以戒除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背后的金錢文化和面子禮儀。 重視職務消費“黑洞” 張永琪 記者調查發現,廣東四會市某街道17名黨政干部,大都配有獨立的辦公用房。黨工委書記辦公室內設衛生間和臥室,面積在130平方米以上,超過規定13倍多,黨工委委員和辦事處副主任辦公室也超標6倍。 也許有人會問,街道興建超豪華辦公室,問題嚴重嗎?長期以來,一些黨員干部誤以為,只有利用職權“中飽私囊”才算腐敗,只要錢沒有裝進個人腰包,吃吃喝喝玩玩,構不成腐敗。于是就催生了“只吃不帶,上級不怪,只花不拿,紀律不查”的順口溜。這種耗費公共財力的“黑洞”,雖然“不落腰包”,也危害不小,容易滑向腐敗。 當前,對于“不落腰包”的奢靡與享樂,還未能引起足夠重視。破除職務浪費,既要加大公務開支公開力度,接受公眾的監督檢驗,又要用制度明確上限,勒緊錢袋子,還要完善相關紀律法規,讓官場“敗家子”無處遁形。 “砸錢擺闊”應以為恥 廖雙河 據報道,一些省市赴香港招商團競相比拼排場,有的住頂級酒店,一個早餐會人均花費竟達千元。 不少地方以工作需要為由,將“擺闊”當作一種常態,不以為恥,反以為是實力見證、面子榮光。殊不知,這些其實都是嚴重的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一頓飯一頭牛,屁股底下坐棟樓”,是典型的敗家寫照。 經濟發展了,但對黨員干部來說,手里有錢,并不是肆意“擺闊”的資本,手里沒錢勒緊褲腰帶去擺闊,更是寅吃卯糧錯上加錯。 “擺闊”之所以盛行,根源在于領導干部思想不正,政績觀扭曲。剎住“擺闊”心態,當務之急是認真查擺和整改,重回勤儉辦事、力戒奢華的行為準則。另外,還要完善財務預算約束和社會監督機制,讓公款揮霍無法報、無處藏。 |